关闭

惠民之本———迁安市推进就业工作纪实

惠民之本———迁安市推进就业工作纪实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3:08 2535阅读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每一位劳动者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保障,是其融入社会、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我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和人民群众幸福家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市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不断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扩大就业规模,推进了就业工作全面发展。2002年以来,我市农村劳动力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8.4万人;劳动部门累计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5万人;国有集体企业31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2006年底实现了“户均一人从事非农产业”的目标。

    全市劳动就业环境日渐良好

    近年来,我市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大举措: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和加快农民增收的有关问题;全市开展了城乡劳动力资源普查,颁布施行了《迁安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迁安市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实施办法》等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了就业目标考核管理机制,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和参加培训人数两项指标纳入对镇乡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职业介绍工作实施了全程免费服务,全市营造了促进劳动就业工作长足发展的良好环境。

    公共就业服务组织搭建平台

    劳动就业工作组织体系不断完善。我市建立了较为规范的促进农民工工作体系,市就业服务局作为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同时,全市各镇乡都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站”,统筹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并实现了机构、人员、编制、办公场所、办公经费、业务工作六到位。全市形成了以市就业服务局为龙头、镇乡劳动保障事务站为依托、社会职介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促进农民就业、加快农民增收提供了组织保障。

    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不断健全,就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以来,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实行了全免费服务,提出了“为企业招工全免费、帮农民就业不收钱”的口号,免收求职登记和用人登记费用,免收企业中介费、劳务输出中介费、入场费等一系列费用,几年来累计免收各项政策性收费100多万元。同时,我市采取了人力资源市场工作日全天开放、每月逢“2”、“8”定期组织双向选择洽谈会、每年组织三次大型人力资源交流活动和各类专项洽谈活动。目前,我市每年组织交流洽谈活动60多场次,接待求职者1万多人次,推荐就业3000多人。仅今年1季度,市人力资源市场就组织召开就业专场招聘活动15场,接待招聘单位510家次,接待求职者7200多人次,达成就业意向3200多人,创历史新高。

    “迁安市人才网”实现了虚拟市场实效化。2007年,我市开通了“迁安市人才网”,网络服务功能逐步健全,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招聘求职成本,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方便快捷服务平台。通过网络,企业可以随时发布招聘职位信息,随时浏览和查找所需的各类人才;个人用户可以随时查找招聘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职位信息、发布自己的简历;企业用户和个人用户之间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实现即时互动沟通,实现了就业市场虚拟实效化。目前,网站已有企业会员204家,个人会员2.4万个,日均访问量4000人次。

    免费培训提高了劳动者技能

    2007年,我市出台了《迁安市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实施办法》,实施办法规定:利用三年的时间,对全市4.2万名城乡富余劳动力免费培训一遍。

    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是政府出资对农村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主要目的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训对象是我市男16至55周岁、女16至45周岁,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劳动力(非在校生和在职人员)均可在市阳光办认定的培训基地报名参加培训。免费培训补贴标准共分三个层次:一是低保户家庭成员、残疾人、复员转业退伍军人、择业期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参加收费标准在2000元以内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失地村和年度内一次性占地超过100亩的重点项目(限当年)占地村的劳动力,可免费参加收费标准在1500元以内的专业技能培训;三是普通村的劳动力,可免费参加收费标准在1000元以内的专业技能培训。免费培训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和管理型就业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城乡劳动力一体化就业,促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我市彭店子乡彭店子村青年储小军,因没有技术在家务农,生活拮据。2007年8月他参加了阳光职校装载机驾驶培训,结业后被推荐到一家公司从事装载机驾驶工作,在享受“三险”待遇的同时,月工资2100多元。

    2007-2008年,我市已完成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2.73万人,当年实现转移就业10063人,财政拨付免费培训补贴资金1200多万元。今年1季度,我市开展免费培训74期,培训1768人,其中创业培训66人,全年拟完成培训1.4万人。在我市,已经形成了“政府购买培训、学校提供培训、农民选择培训”的培训与转移就业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免费培训为劳动力插上了就业的翅膀。

    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扶持

    工作中,我市鼓励就业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通过设立创业扶持资金,兴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街”等形式,为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创造条件。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申请额度不超过5万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同时,我市鼓励各类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合法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2008年,我市为企业384人次提供社会保险补贴97.98万元。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注重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及残疾人等特殊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08年,我市有78人次享受岗位补贴21.13万元。今年以来,我市开发的巡察员公益性岗位就安排了39名“4050”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就业。

    2009年,促进就业强势推进

    目前,我市每年约有8000人左右的城镇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农村尚有2万多名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同时,2008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就业再就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但是,随着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前景良好。因此,只要认清形势,加大力度,完善措施,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新突破。

    一是重建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我市拟重建一座1000平方米的人力资源市场,市场内部配置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先进设备,市场内实行求职登记、用工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政策咨询、培训申请、维权投诉、仲裁立案、退休申报等“一站式”免费服务,确保每年通过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就业3000人以上。二是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按照上级的安排部署,2009年我市将围绕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农民工和残疾人员面临的不同就业问题,分别开展四个覆盖全年的系列活动,全方位促进就业。三是大力加强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继续全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工程”,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培训质量、努力提高城乡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施创业项目培训活动,以培训促创业,2009年我市拟完成创业培训500人;落实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引导城乡劳动力提高职业技能,促进劳动者实现素质就业。(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