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落实科学发展观 节约保护水资源——就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落实科学发展观 节约保护水资源——就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1-12-31 00:22:03 2932阅读

    我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处于京津冀都市圈中心和环渤海一级经济开发区,区位优越,是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同时,我市地处海河流域东北部,有大小河流16条,除滦河、青龙河、白羊河、冷口沙河常年有水外,其余大部分为季节性河流,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7,又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城市。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开放创新、富民强市战略。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5.6亿元,实现全部财政收入71.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连续6年位居河北省县级30强之首。在经济社会连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辉煌前景下,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应对水资源短缺,市水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后将如何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就我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有关情况专访了市水务局局长马贺明。

    记者: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市水资源十分紧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请问市水务局采取了哪些措施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马贺明:近几年来,我市围绕“开源与节流并举、配置与保护并重”的战略思路,在加快滦河等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有效推动了水资源的合理开发、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努力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一是充分开发和利用雨洪资源。2002年,我市组织多方专家完成了滦河生态防洪综合治理规划,经省水利厅和省发改委批复后,于2003年起予以实施。这项工程以河道疏浚、湖底防渗、坝坡防护、绿化硬化等工程与生物措施为支撑,充分利用区间和汛末洪水,有效拦蓄雨洪资源,每年可为我市增加地下水资源量8000万至1.1亿立方米。该项目先后荣获中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二是深入开展了以小型水源开发和集雨工程为重点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以来,我们从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经认真勘测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截潜流、打大口井、修塘坝、建集雨水窖等工程形式,总投资1200多万元,建各类小型水源工程4900多处,年增设计蓄水量近300万立方米。三是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2006年以来,我们开展了“迁安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等基础研究工作,摸清了“家底”,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及2020年迁安市水资源供需规划》,为我市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第二,努力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一是以循环经济为主导,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重点扶持生物工程等高新产业示范项目,积极推广节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布局调整方面,根据我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加大了用水大户向滦河、青龙河沿岸工业区调整力度。二是推进低耗高能农业建设。一方面,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农业科技,鼓励、引导和扶持农户种植耗水低、产出高的农产品,全市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44.5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74;另一方面,运用现代技术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区,完成了6个以微灌、喷灌等自动化控制为核心的高效农业示范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总面积近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85以上,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加大节水工程改造力度,降低无效损耗。近年来,我市累计投入节水建设资金1.61亿元,完成了首钢矿业公司、河北省首钢迁钢公司、津安钢铁公司等节水技改、污水处理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项目,3年来累计节水824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上述工程的实施,不仅降低了输水损耗率,实现了废水零排放,而且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在农村,投资1.25亿元完成267个村的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并全部安装和使用了水表计量管理系统,防止了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促进了节水,方便了群众,保证了饮水安全。

    第三,不断改善水生态环境。一是强化城乡水源地保护,加强了用水安全管理,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二是强化地下水管理,严格执行地下水取水许可制度。三是强化水生态环境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工程建设。我们结合“百矿披绿”工程,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3年来共种植水保林、经济林2114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5平方公里。按照“有水则清、无水则绿”恢复生态多样化的理念,实施了滦河生态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河堤两侧景观绿化带栽植各种乔灌木68万株,形成绿地面积71万平方米,河流及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记者:采取了这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后,具体来讲,我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取得了哪些显著成效?

    马贺明:首先,“十一五”以来,我市在无大中型蓄、引、提水工程建设项目的情况下,通过主要河道治理、小型水源开发、集雨工程建设及对原有工程的挖潜,年均新增可用水量1亿立方米;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近3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次,用水效率与效益明显提高。目前,我市万元GDP用水量为50立方米,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48立方米,年均下降率为4%,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了0.03。近3年来,节水带来的经济效益达7680多万元,其中工业节水效益6480万元,农业节水效益970万元,生活节水效益230万元。第三,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对主要河道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消除了大部分污染源,植被绿化面积大幅度增加,城区周边的沙尘暴得到有效遏制,城区夏季气温平均下降了2摄氏度,空气湿度增加了20%,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也增加了20%。第四,社会用水规范程度得到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用水守法意识明显提升,全市计划用水率达75%,每年征收水资源费3200万元以上。2007年,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并连续多年被河北省、唐山市授予节约用水工作和节水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记者:今后您认为应如何破解我市水资源供需矛盾这个难题?

    马贺明:几年来,尽管我市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是阶段性的,距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尤其是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目前,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污水排放已经成为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在没有外流域水资源补充的情况下,区域内水资源的开发潜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新增用水,大部分要靠节水来解决。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通过以改革用水制度为核心的综合体系建设,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与制度相结合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今年,我国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要认真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治水方针政策,以节约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努力实现科学调水、科学节水、循环用水、减污排水,确保区域用水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加强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分别制定农业需水总量、灌溉用水综合定额及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工业需水总量、综合万元增加值取水量及主要产品的用水定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总量及用水定额;建立健全用水计量与监测制度,完善用水计量和监测管理,对全市范围的地下水源地,全部严格实施取水计量与远程监控,农田灌溉用水建立较为完善的计量和调控设施,城市生活用水推广“一户一表”计量与收费模式,工业用水严格三级计量和水平衡测试,确保企业用水计量准确;建立合理的水费征收和管理制度,合理核定不同用水户基本水价;健全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取水许可证。

    二是要加强以低耗水高产出为目标的经济结构调整体系建设。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建立与迁安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的工业结构体系,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建立低耗水高产出的工业经济结构体系,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工业在市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支撑作用;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围绕“122”富民工程,本着“立足区位定优势,围绕特色建基地,强调节水搞绿色”的思路,不断加强节水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规模林果业、花卉栽培、养殖业、农产品、林产品精深加工业、设施农业等特色节水农业,拓展特色产业的发展空间,加大特色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步形成具有迁安特色的“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规模农业产业格局。

    三是要加强以计量设施安装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的工程与技术体系建设。在计量设施安装与远程监控系统中,推广应用新型工业用水计量仪表、限量水表和限时控制、水压控制、水位传感控制等控制仪表,大力推广工业自备井IC卡智能监测控制系统、重点用水系统和设备配置计量水表和控制仪表,完善水资源远程监控系统,鼓励和推广企业安装用水远程监控系统,建立用水及节水计算机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到2010年,全市企业三级计量设施安装率达到99.5%以上,30%的规模企业用水开展水平衡测试工作,99.5%以上的规模企业用水纳入远程监控系统。

    四是要加强以公众参与为主的自主节水与监督规范体系建设。在各镇乡成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用水、交费、工程维护进行自主管理,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设公众参与信息平台,广泛接纳公众参与信息,实现公众与水管理部门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引导社会广泛参与,重点建立重要水情公示与通报制度、重大用水项目水资源论证结果公示与质询制度、重大水事决策听证制度等;在全市广泛、深入地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及发放节水宣传材料、举办节水知识大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爱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浓厚氛围。

    总之,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行动。我们愿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营造和谐发展的水事环境,为我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做出更大的贡献。(迁安信息港报道)

编辑: 孟令然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