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四千亩荒山“还”于民
近年来,迁安市阎家店乡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群众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狠抓荒山造林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经过20多年的辛苦劳作,原有荒山荒滩4000亩,现已全部开发。 在党组织党员干部的带领下该村逐步走出了一条“靠山兴村、治山富民”的增收路子。
阎家店乡隔滦河村四面环山,是个土地瘠薄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村。全村共有486户,1868口人,有耕地1.2万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全村人固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但生活水平一直很低,始终未能改变贫困的生活状态。1986年秋后,该村两委班子带领党员群众开始向荒山荒滩进军,大搞“围山转”工程。开发4000亩荒山荒滩,此项工程浩大,仅水、电、路和苗木需要资金约200万元。这一巨大的数字没有把隔滦河村人吓倒。他们攀高亲、结贵友,找朋友、拉关系,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联系优质苗木。党员带头,责任到户,定期分段,限期完成任务。全村各家各户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围山转”工程大开发,真可谓“千军万马战荒山”。人心齐,泰山移。经过几年紧张施工,全村挖出深宽各1米的水平沟32万米,动用土石332万立方米,用劳动积累工42万个,投入资金180万元,建成4个高标准干鲜果生产基地,即1000亩水果、1000亩干果、1000亩松林和1000亩水稻,实现了双10万目标,即四旁植树10万株,粮食总产10万斤。此举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参观者络绎不绝,中国林业报记者亲临采访,并且以一个整版的篇幅以“围山转”为题进行了长篇报道。
随着果树面积的不断扩大,果树管理和果品销售成为了摆在果农面前的难题。一是由于各户分散经营,加之面积大、品种多,给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带来了压力。2006年,由于部分户未进行红蜘蛛防治,造成北山大面积板栗遭受红蜘蛛危害。二是个别户管理不到位,造成果品成熟期不一致,甚至有的户六七年不见果。三是个别户栽植果树后,仍然种植高秆农作物,影响了果树的正常生长,造成几年仍然是“小老树”的现象。四是随着果品产量的逐年增加,果农相互之间形成不正当竞争,销售渠道和销售价格不统一,直接影响了果农收入。五是由于各户分散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收益。针对上述情况,2007年该村两委班子经多次研究,决定由支部带头,在原来林果专业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以股份制的形式,采取统一管理和销售、定期核算和分红的模式,组建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年8月,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共有63户果农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在党支部的领导和支部一班人的经营下,开展了以“五统一”为主的技术管理和服务。一是统一技术指导,定期邀请市林业局技术人员到村现场技术指导,并把果树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知识辑印成册,发放到果农手中。二是统一购置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以批发价格供应给果农,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统一技术管理。果树浇水、施肥、修剪等,全部由村专业服务队统一进行,按照亩数与果农年底结算费用。四是统一病虫害防治。在病虫害发病期,合作社集中统一购药,统一喷洒,清除“死角”,有效遏制病虫害蔓延。五是统一销售。苹果、板栗等果品由协会统一向果农收购,然后由协会统一销售,尽最大努力增加果农利润。目前,越来越多的果农加入了合作社,享受合作社统一管理和销售带来的优惠。现有240户加入了合作社,2008年全村果品实现销售收入390万元,户均增收1.4万元。
现在,隔滦河村已栽植板栗、核桃、苹果等果树近20万株,全村4000亩山场披上绿装,成了全村百姓的“绿色银行”。2008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看着越来越鼓的“钱袋子”,村民们都笑了,心底里激荡着改革开放30年成果给自己带来的实惠,带来的幸福。开发荒山,建设生态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也需要政策的连续性, 才能聚精会神地搞好荒山治理,真正的造福于当地百姓。
编辑: 王艳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