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信念铸就绿色丰碑———迁安市林业30年巨变综述
2008年12月5日晚,河北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内灯火辉煌,“燕赵绿化十大新闻人物”颁奖仪式正在这里隆重举行。我市林业局局长刘伟杰当选为“燕赵绿化十大新闻人物”,也是唐山市惟一获此殊荣的人。主持人向刘伟杰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长时间以来,是什么信念支撑你几十年如一日扑在林业的发展上?
这个简短的问题引发了他无限的感慨,将他的思绪一下子拉回了遥远的童年:“我出生在长城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一生下来,就与大山为伴,大山就是我的家。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家乡的山都是光秃秃的,即使是在万木竞秀的夏天,门前的大山也不见一点绿色。后来,我有幸进入了大学深造,临走时,乡亲们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学林果吧,回来后,让咱家乡的这些荒山绿起来!’”
“让家乡的荒山绿起来!”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并定格成了他永恒的信念。毕业后,正是怀着这种信念,刘伟杰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一干就是30年,在这改革开放的30年中,是“让家乡的荒山绿起来!”的信念支撑着他和他的同仁,凝心聚智,为迁安的林业发展科学规划,出力献策,用智慧与汗水浇铸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市林业局会议室内,满墙的锦旗和奖牌记录了他们不平凡的足迹:2001年迁安市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2002年、2003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春季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工作先进单位”和“造林绿化集体标兵”荣誉称号,2006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2007年,迁安被评为“全国退耕还林先进单位”、“国家园林城市”。
退耕还林:“风刀子”变身“大银行”
谈起上任之初的情景,刘伟杰局长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在2000年。当时我们有的只是债务,工作在当时的16个县(市、区)中排在后几名。4月份,唐山林业局召开表彰会,我被安排在一个角落里的倒数第二个座位。当时我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我给局里定了这样一个目标:旧债要减少,新债不能增,同志们的待遇不能减。”
2002年,历史给迁安林业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国家立足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开始实施退耕还林的战略措施。我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响亮地提出了“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口号,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大搞退耕还林的战略决策。
良好的机遇为我市的长远发展带来希望,但是我市的现实情况也着实令人堪忧:我市总面积181.2万亩,其中沙地面积87.9万亩,山场面积93.3万亩,是个典型的半山半沙区市。2002年以前,全市土地沙化严重,沙尘频繁,风雹灾害时有发生,旱季风沙骤起,遮天蔽日,雨季沙随水走,殃及粮田,全市每年水土流失面积达38.2万亩。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给我市居民生产生活带来“生态危机”,同时作为京津的后花园,也影响着京津的生态安全。
面对这样的现实基础,林业人迎难而上,竭尽全力找财源、跑项目,常常在深夜11点多钟才拖着疲惫的身子从外地赶回来。作规划、订方案、跑资金、造预算,节假日和双休日根本没时间休息,他们把一切能用的时间都奉献了出来。
在市林业局的带领下,建设者们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苦尽甘来,全市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2年完成退耕还林5万亩,全省49个县(市、区)评比中排名第一,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退耕还林工作和春季造林先进单位;2003年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在全省97个县(市、区)评比中再次折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造林绿化集体标兵”荣誉称号;2004年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退耕还林在全省实现三连冠,被评为河北省绿化先进单位。同时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带动了其他造林项目的开展,全市新增造林面积21.7万亩,相当于前10年造林面积总和,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9.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6.6%,比2001年增加8.9个百分点。全市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面积由2001年以前的38.2万亩减少到26万亩,实现了“小雨中雨不下山,大雨暴雨缓出川,遍山沟谷流清泉”的治理目标,根据气象部门确定,2002年市域大风扬尘天气为12天,2003年市域大风扬尘天气为4天,2004年市域大风扬尘基本消除。
退耕还林带来的不仅仅是秀美的山川、蔚蓝的天空、明媚的春光,还推动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民增收方式的转变,开辟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形成保护农民耕地的绿色屏障,改善了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耕作条件。退耕还林前,我市风灾严重,农民形象地把风灾比作“三把刀”,春天种子刮走,夏天庄稼刮倒,冬季肥土刮跑。退耕还林实施后,农民又高兴地把退耕还林比为“挡风拦沙的高墙,蓄水积肥的大缸,增加收入的银行”。风小了,沙少了,生产条件改善了,粮食单产增加了,2004年,全市粮食单产334.6公斤,比2001年增加16%,农民人均收入从2001年的3290元跃居到2004年的4150元,增加26%。
通过项目建设,使我市4.7万退耕户直接从国家政策中获取效益达12436万元。现已得到国家补助资金3800万元。以后的5至8年内,每年还将得到国家补助资金1390万元。退耕还林优惠的补助政策使广大退耕户喜上眉梢,他们高兴地说:退耕还林比老天厉害,让风调雨顺了,退耕还林比老天还可靠,旱涝保收了。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后,林木蓄积量平均每年每亩可增加2立方米以上,对比农业生产计算,全市每年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700万元。
另外,通过大力推广树下种植牧草、紫穗槐的栽植模式,每年每亩产值可达1000元;同时,果品产量稳步增长,果品品质显著提高,2004年果品产量13万吨,产值14826万元。退耕还林等造林项目,直接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事非农产业,全市每年增加农民收入1300万元。此外,退耕还林还提升了科技兴林水平,创新了造林绿化机制。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我市高山远山变成了松柏山,低山丘陵变成了花果山,沙滩沙坎变成了高产田,镇乡村变成了生态园,放眼全市,碧绿点点,郁郁葱葱,芳草萋萋,林带环绕,焕发出无限生机。
退耕还林,功在千秋,但这只是迁安林业铸就的绿色丰碑的一个侧面。6年来,他们为迁安谋划了四大富民强市的好项目:除了退耕还林工程20.4万亩,他们还实施国债造林项目9.3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试点项目11.2万亩、机械化营造林项目10万亩。项目的实施可累计争取国家无偿补助资金达2.43亿元,现已到位累计近亿元。
而今,漫步迁安大地,一层层山峦,一处处河滩,一条条道路,到处充满了浓郁的绿意。到目前,我市已完成京沈高速公路、102国道两侧200至500米沙地造林工程,平青乐公路、三抚路、长城旅游路等省级公路两侧100至500米沙地及坡地造林工程,迁杨路、野兴路、迁徐路、迁卢路、兰大路等县级公路两侧100至200米沙地造林工程;完成了环市区周围沙坎沙缘造林工程,滦河、青龙河、隔滦河、西沙河、北沙河等河道两岸非行洪区内的1.5万亩荒滩造林工程。另外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围绕城镇、村庄、企业、学校栽植绿化、美化树种,造林面积3.3万亩,还建成了以“四道”、“五环”为重点的绿色屏障生态体系,以长城沿线和浅山丘陵为重点的山地水土保持生态体系,以滦河流域为重点的沙地防护生态体系,以农田林网建设为重点的基本农田保护生态体系,以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为重点的人居环境生态体系。一个“城市园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村庄花园化”的城乡绿化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林果增效: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面对漫山遍野不断浸润开来的新绿,林业人在喜悦之余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让林业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好地承担起增加农民收入的责任。为此,市林业局在林果增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为了更好地增加农民的前期收入,他们根据我市实际,在退耕还林前期,创造了针阔混交、乔灌混交、林草间作、林苗间作、林花间作、林药间作、林苗一体、林草牧一体、先密后疏、效益接力十种退耕还林植被配置模式。在退耕还林后期,又推广了林下养家禽、林菌间作等后续产业模式。此外,他们还试验成功了容器育苗错季栽植等技术。这些模式和技术的实施,既提高了生态效益,又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广面积可达50多万亩,年可增效5000多万元。另外,市林业局还先后引进日本优系苹果、优系梨、优系桃。引进国内凯特杏、红提、黑提葡萄、84K杨、转基因抗虫杨等共130多个林果优新品种。推广密植桃早期丰产、日本丰水梨网架栽培、果树一步两动栽植、苹果提质增效配套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16项,推广面积达25万亩,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果树提质增效的成果是明显的。2007年,全市果品总产量达到13万吨,果品收入3.3亿元,大崔庄长城绿宝有限责任公司的“富满川”牌板栗、红富士苹果在第十届中国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省名优农产品,“富满川”牌核桃被评为“绿色食品”。市林业局承担的研究项目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市厅级奖8项,有3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但引领了我市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且在全省得到推广,为国土绿化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迁安市的汇报中,宋恩华副省长写下了这样一段批示:“质量是造林的生命,迁安市注重抓新品种繁育、新技术推广、新机具应用等措施,使质量有保证。迁安机械化造林等实行社会化服务的做法应总结和推广。”
透过枯燥的数字和简短的批示,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图景:晚霞把山林染成了金色,山村凝固成了一幅油画;伴随着早晨袅袅的炊烟,绿树环绕的乡村田野上,车欢人叫耕作忙。这哪里还是人们印象中的童山秃岭旧景象,分明是迁安林业人和千万劳动者精心打造出的新世纪的“桃花源”。
尾声:随身“三件宝”,一干30年
熟悉刘伟杰的人都知道,在林业战线扎根30年,他总是随身带着“三件宝”:铁锹、钢尺和剪刀。下乡时他经常掘掘土,看土壤水分,量量树,看树木长势。长期的经验积累,使刘伟杰成了迁安的“林业地图”,哪个季节、哪个地块适宜什么树种,哪个树种在哪个季节的长势怎样他都了如指掌。出任局长以来,他有个坚持多年的习惯,每天早饭前,都要开车在各个工作现场转一遍,看看哪里存在什么问题,以便当天安排工作时参考。就在这清晨的巡查中,新的一天,新的征程又铺展开来。
在“燕赵绿化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大会上,刘伟杰发表了这样的感言:“珍惜荣誉、增加动力、发挥特长,让迁安大地更绿,人民更富裕,生态环境更美好!”让我们衷心祝愿迁安大地更绿、更美!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