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新建改建民居 最高补贴达5000元
规划优先 模式引领 政策推动 固本强基
迁安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新农居革命
新建改建民居 政府最高补贴5000元
“住上宽敞、明亮、整洁的新楼房,咱和城里人没啥两样!”32岁的赵红娟看着马兰社区里的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新楼,不禁自豪地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去年12月开始,我市对马兰庄镇7个环境相对较差的矿区村进行整体搬迁,建设新社区。从工程开工那天起,赵红娟每天都要去工地上跑上几次,一心盼着能早点迁入新居。与赵红娟一样,许多百姓每天都在期待着新农居的竣工。新农居革命正让更多百姓的农居升级换代,让百姓的幸福生活早日到来。
在建设新农居过程中,首先要坚持规划优先。只有规划好,才能建设好。我市在委托北京大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和《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又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按照我市实际情况制定了《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市规划》。依据这3个规划,我市决定把全市120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建设。除此之外,每个村都编制了相应的科学发展规划,制作了规划现状图、规划效果图和规划情况说明书,中心村还增加了给排水管网图和通讯、电力线路图,为新农居建设做好了一切准备。为使新农居突出生态节能、经济实用、安全美观等特点,每个区域均分为经济型、康居型和豪华型3个种类,编制了44套建筑设计方案,供群众参考选择,为新农居建设提供了依据和样本。
坚持模式引领。我市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我市农村发展实际,按照“四个一步到位”,即道路建设一步到位,改造建设一步到位,新型建筑材料、新技术应用一步到位,新农村建设示范性作用一步到位的基本要求,本着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启动了新农居建设改造工程。大力推广以“六个一”为主的新农居建设,即一顶、一墙、一能、一炕、一沼卫、一灶。在此过程中,我市通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5种建设模式,即:以“六个一”为特色的唐庄子村建设模式,以土地流转、异地联建为特色的松护新村建设模式,以生态宜居、新型社区为特色的马兰社区建设模式,以产业拉动、功能分区为特色的寺后村建设模式和以统一规划、群众自建为特色的洼里村建设模式。这5种模式为全市的新农居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
坚持政策推动。在新农居建设中,我市还特别注重充分发挥好引导和推动作用。严把宅基地审批关,将镇乡审批权限统一上收,全部由市规划、国土和建设部门联合审批,以确保此项工程按照规划来展开。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农宅改造。今明两年,市财政将拨出专项资金,对按规定的标准模式新建或翻建二层以上住宅的,每户补助5000元。积极推广“六个一”模式,并按照相应政策,制定了补贴标准。对重点规划区域内翻建改造坡屋顶的每户补助4000元,其他每户改造补助3000元,户用沼气池建设每池补助500元,节能吊炕每铺补助400元。同时,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对经济条件较差的镇乡、村,实行资金、政策的倾斜,确保工作整体推进。
坚持固本强基。新农居建设,经济是基础,富民是保障。我市以创业富民为目标,为实现由“以输血为主”到“以造血为主”的转变,我市提出并实施了“122”富民工程,今年安排创业基金2亿元,近10万户农户参与创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950元。新农居建设需要新农民,迁安在建设新农居的同时着力提升农民素质,已累计免费培训农民2.2万人以上,向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3.6万人。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农民经纪人队伍,全市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15个,会(社)员近2万人,农民经纪人2400人。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