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28亿元打造滦河生态防洪工程
到迁安,人们必看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因为她靓丽的“容颜”,更因为她非凡的“身世”。
过去这里是一片荒滩,现在是万顷碧波。截至今年5月,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全面竣工,此工程历时5年,共投资22亿,实施各种工程总量7500万立方米,加之这项工程延伸项目投资6亿元的三里河综合治理工程,总投资达到28亿元。这项工程竣工形成的近万亩黄台湖景观,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成为河北省第一家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中等城市呼之欲出,迁安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最让人欣喜的是这项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新增保护土地面积6.5万亩,增加城市建设用地5300亩,城市防洪标准的提高使这些建设区土地大大增值,可获取直接经济效益20多亿元。
人们在艳羡28亿元的大项目给迁安带来巨变的同时,更关心项目如何谋划,巨额资金从哪里来,精品工程如何打造。“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成功建设,得益高起点规划、市场化运作和科学实施,是科学发展让荒滩变胜景,化腐朽为神奇。”曾经给参观者无数次讲解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建设历程的迁安市水务局局长马贺明如是说。
河北省最大的地方性单体水利工程,在我省首开综合开发利用防洪工程的先河,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成功建设得益于高起点的规划。
从1949年到1985年的37年间,滦河先后发生了19次洪涝灾害。1994年到1996年间,滦河又连续3年泛滥成灾,为发展中的迁安经济带来了重创。
近年来,因干旱少雨,加上滦河上游水库的拦蓄,汛期之外的滦河在迁安境内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断流现象。造成河槽淤积,滦河在迁安的大部分河滩变成了沙荒地,春秋季节起风时,这里就成了城市的沙尘源。
治理滦河的声音从未停止。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迁安曾多次立项要求治理,但由于多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愿。进入新世纪,随着迁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治理滦河,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2年1月,迁安市水务局向市委、市政府正式提交了滦河综合治理方案,建议将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到100年一遇。市委、市政府很快把滦河综合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提出:“不能仅修成一条堤,要在立足于防治洪水的同时,着眼于生态建设、旅游开发,借此提升城市品位,优化投资环境,改善百姓生活。”
治理就要大手笔,规划就要高起点。2002年4月,河北省水利水电第二勘测设计院受邀历时4个月拿出了“滦河迁安生态防洪工程规划”,在滦河迁安中段修筑25公里长的防洪左堤,在东、西支流沙洲之上修建6公里长的防洪撤退路,沿左堤修建4道橡胶坝,在东、西支流交汇的滦河湾处第二、第三号橡胶坝之间挖湖筑岛。在大堤左侧修筑黄台山公园及周边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投入资金6.5亿元。
一个高起点的规划面前往往引起争议,可能就是因为规划的高远。在实地考察了其他城市对河流的治理后,在无数次邀请经验丰富的水利工作者和机关干部反复论证后,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征求意见建议后,思想认识趋于统一,迁安水利史上最大的工程应运而生。
一个月跑省会10余次,坐在轮椅上跑办项目,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顺利实施靠的是迁安人锲而不舍的精神,他们发扬“四千”精神推销自己的项目;靠的是创新机制,巧用市场之手,获得资金支持
滦河生态防洪工程项目审批整整跑了一年。
刚开始,很多人认为不可能,一个县级搞这么大的工程,钱从哪里来,建成后有没有效益?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当时省里重点治理滦河中下游,滦河上游的治理规划连省里都没有,有人劝迁安跑项目的同志说,你们先别跑了,省里有了规划后再说吧。吃闭门羹不怕,不理解不怕,迁安人坚信自己的项目是个好项目,拿着自己的规划跑省水利厅、省发改委,无数次的解释,无数次的说服。最多的时候,仅迁安水务部门到省会一个月就跑过10多次。迁安人把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发挥到了极致。2002年底和2003年初分别得到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的批准。
资金是更大的难题。迁安滦河生态防洪工程是河北史上最大的地方性单体水利工程,仅完成一期工程就需建设资金6.5亿元,这相当于迁安当时两年的财政可用资金的总和!而从迁安、唐山市乃至河北省财政中切出这笔资金几无可能。
有人提议等迁安财力雄厚了再启动项目,这本无可厚非,但迁安人最终没有选择等待,他们一方面把目光紧紧盯在了大坝右移后的新堤与旧堤之间的带状土地上。新堤筑成后,这些土地的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除作农田外,预计可一次性开发出城市建设用地5300亩,仅按一亩30万元卖出,就可获开发资金15.9亿元。另一方面用市场之手,破解资金难题。
机会降临迁安,源于一次特殊的午餐。2003年5月的一天,迁安市黄台山顶上的凉亭里,迁安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与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的领导坐在一起,山下是火热的建设场面,1000多辆工程车,2000多名施工人员,紧张施工。凉亭下,迁安的同志拿着效果图,面对着火热的工地,给银行的领导讲解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美好未来,饭都忘记了去吃。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最后决定给迁安贷款那天的情景有点悲壮。当时,迁安市一位主管跑办项目的副市长因腿部有病,正在北京301医院住院治疗,为了征取获得银行的理解和支持,让司机开着车,带着轮椅到河北分行,下车坐轮椅,上电梯坐轮椅,当轮椅推进银行领导的办公室时,领导说,你们贷款的事,今天就定。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分行一次性给迁安生态防洪工程贷款6.5亿元。利用国家政策银行贷款搞水利工程,迁安在全国开了先河。
5年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经得起历史考验,无愧于子孙的精品工程。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成功得益于迁安把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和科学的精神结合起来,才成就了精品工程
滦河生态防洪工程2003年4月正式开工,2005年8月,黄台湖景区正式开放,2007年5月,滦河生态防洪续建工程开工,2008年4月迁安三里河改造工程景观工程开工。迁安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成功建设得益于迁安市委、市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科学精神,他们以对历史、对百姓负责的精神把迁安历史上最大工程建成,因为它的生态效益,因为它的经济效益,更因为它造福迁安百姓。迁安市委书记范绍慧介绍说:“建设有山水园林特色的宜居型中等城市,必须充分发挥滦河这一最大过境河流的优势,还清于水、还靓于民,打造‘城在林中造,水在城中绕’的城市风貌。”
为把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做成经得起历史考验,无愧于子孙后代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迁安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建设者们注重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在滦河生态防洪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迁安市投资80万元委托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制作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对滦河生态防洪工程进行模拟试验和分析演算,在测量中应用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施工中采用了工程塑网、高镀锌钢丝石笼等多项先进技术和材料,在工程检测中应用了核子密度仪等先进仪器和设备,有效提高了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
为确保工程健康顺利开展,迁安市及时成立了滦河生态防洪工程建设指挥部,水务局、发改局、财政局等各部门协调联动,密切配合,加强了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了“项目法人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坚持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规范管理,科学运作,实现了以高效的管理建设优质工程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健全了工程建设监督体系,注重加强源头控制、环节控制和过程控制,专门成立了由纪检、监察局、检察院等部门组成的滦河生态防洪工程预防职务犯罪办公室,对工程招投标、建设、监理、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了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工程建设者们未出现一起违法、违纪现象。
高起点的规划,全新的融资理念,科学的精神成就了28亿元的滦河生态防洪工程,让迁安城市大变样,而且这刚刚开始。
迁安滦河生态防洪工程顺利实施的意义远不只为迁安城市提供了一张可供观赏的靓丽名片,在今天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深刻启示。
启示一:项目谋划要重民生、打基础。在中央、省市各级拉动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措施里,重点就是改善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成功就在于这个项目是造福民生的好项目,所以才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才得到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可。
启示二:项目规划要高起点。在一开始规划的时候就要把规划想细致,想全面,工程可以分步实施,但规划必须一步到位。迁安最早谋划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时候,财政也不是现在这样的好,寻求金融合作也不如今天这样容易,但他们敢于谋大事,高起点规划,才把大事干成了。
启示三:争取项目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用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诠释滦河生态防洪工程的谋划者、建设者们最恰当不过了。在中央实施宏观调控、财政从紧的大背景下,迁安人还能争取到这样一个大项目,何等不易。如今,中央出台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中央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唐山市谋划千余个项目,申请资金65亿多元,这无疑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难得机遇,迁安“四千”精神应成为全市各级干部在项目跑办上所采取的态度。
编辑: 孟令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