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迁安农村公路变迁
“迁安的村道比省道修得好,乡道比国道标准高,县道可以和高速媲美”,一位省交通厅领导对我市的交通建设如是说。
遥想当年,走在崎岖的乡间小路上,看着牛车吱吱呀呀地走过,谁能想到会有今天的交通建设成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市农村公路的通车里程135.3公里,到现在的1346.165公里,增加了近十倍;由四五米宽的土路到现在十米甚至二十几米宽的高等级路面;由当初长满杂草的土路肩到现在乔灌木结合、花草相间的绿化带,四季见绿、三季有花,通行环境的变化是惊人的,也是空前的。让往来的行人切实感受了“路在迁安成一景”。
近年来,国家通过“以工代赈、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社会集资”等多种形式,大大调动了各级政府建路养路的积极性。我市农村公路路网密度由当初的0.11公里/平方公里到现在的1.11公里/平方公里,并且拥有着三个第一:全省最大的地方公路桥———钢城大桥,全省第一条一级路标准的乡道———迁擂公路,全省第一个成立的地方公路养护中心———河东区养护中心、河西区养护中心。
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后,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展开。根据“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先易后难,全面开花”的原则,我市采取了交通部门投入一部分,各级政府补贴一部分,社会筹资一部分的办法,破解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做法,使通往各镇乡、各旅游景区的高等级公路相继开工建设。到2006年全市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村村通油路率达到100%,比省交通厅确定的2007年底完成的目标提前了13个月。
去年以来,我市共完成投资5.38亿元,建设农村公路106公里,完成了村村通油路的延伸。全市区域内城区至各镇乡,镇乡之间,镇村之间的农村公路网已初见规模,城乡20分钟的交通圈初步形成,全市534个行政村到城区的45分钟交通圈呼之欲出,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的出行,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的交通环境,为吸引外资,加快我市经济繁荣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保障。
现在,市领导高瞻远瞩,提出了“大建设,大养护”的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组建专业的养护队伍,实现“有路必养,养必优良”,有效保护农村公路的建设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编辑: 曹大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