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民间艺术家张文方:照片变成剪纸画,巧手裁出梦中花
迁安信息港消息(编辑:李娜)近日,一幅由迁安民间剪纸艺术家张文方老师创作的剪纸作品受到了大家的称赞,看到这幅作品的人都惊叹不已。这是怎样的一幅作品呢?
照片变剪纸,令人叹为观止!

小编从张文方老师手中接过这幅作品,作品刻画的是习近平抱着一名仅几个月大的小女孩,小女孩眼神陌生地看着主席,主席脸上满是和蔼的笑容。这幅作品线条流畅、栩栩如生,人物表情刻画惟妙惟肖,神形具备,细致到人物脸上的微笑、皱纹、发丝,甚至衣服的褶皱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当问到为何会想到创作这幅作品时,张文方老师说,这幅作品的创意源于一张照片。小编发现,这张照片是2013年8月30日习近平在沈阳看望下岗再就业工人时拍摄的,习主席怀里抱着的小女孩当时仅仅7个月大,一双眼充满着童真。张老师说,他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就被触动了内心,习主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神情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张文方老师就想用剪纸的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之后他仅仅用了两天的时间,便刻出了这幅作品。
精美的剪纸竟承载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血泪史!
据张文方老师介绍,剪纸是家中传承百年的技艺,在他祖父年少的时候,就向集市上卖花盆剪纸的老人学习制作剪纸,那时候的剪纸是为了彰显家家户户的喜庆气氛,每一张花盆剪纸都是有寓意的,比如松鹤延年、花开富贵、竹报平安等等。祖父的剪纸裁剪精巧、活泼、颜色鲜丽,每张从一分钱、二分钱、五分钱、一角钱卖到两角钱。虽然不算多,但是那时候的经济水平低也足以养活一家人。
到了父亲这一辈,家里的孩子们从小受到祖父的耳濡目染,而且在当时剪纸艺术确实已经给家里带来了经济上的改善,所以每个孩子几乎都会剪纸,等到父亲能够独立剪纸了,花盆剪纸的种类已经创新到四五百种的花样,但是在父亲二十几岁的时候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那些红卫兵们把他们家里没来及收藏的花盆剪纸样式付之一炬,祖父和父辈们几十年的心血都白白地被烧毁,全家人遭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
据了解,目前张文方老师家中仅仅幸存一百多种花盆的剪纸花样,是当时父亲把这些剪纸作品藏在地窖里才得以保存的。谁能知道这一幅幅精致的剪纸背后竟承载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血泪史!
迁安剪纸艺术亟待传承和发展
据张文方老师介绍,“现在剪纸早已不能够谋生了,但是出于对祖父的怀念和对父亲的尊敬,我不能让剪纸艺术在我这代失传,再说,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一种,如果因为它没有经济价值而就此被遗弃,也是整个民族艺术的缺失。”在张文方老师的内心,不仅出于对家族的孝道,更是对民间艺术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据了解,剪纸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迁安的剪纸历史可追溯至清朝同治二年,目前仍有两张作品存于世上。张文方称,作为迁安本土的民间剪纸艺人,他热爱迁安的每一寸山河土地,每一棵花草树木,他也正在努力以迁安本土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典故为创作题材,制作出整套的套色剪纸作品。
张文方称,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办一个大型的剪纸展,以此引起迁安人对民间艺术——剪纸的重视。
关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