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坚强,永恒的信念———记2014年唐山市十佳母亲张秀枝

坚强,永恒的信念———记2014年唐山市十佳母亲张秀枝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5-12-02 15:24:20 2301阅读

她叫张秀枝,今年70岁,沙河驿镇二店子村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她曾先后担任县文化馆讲解员,村妇联、共青团干部、村小学民办教师。1976年,因地震灾害,她终身截瘫,从此告别了三尺讲台,中断了心爱的教育事业。面对轮椅上的后半生,她曾一度沮丧、失落、悲伤、自闭……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地震后,由于孩子年幼,丈夫工作单位又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她便逐步强迫自己承担起了大部分家务。

家务事首先就是做饭。起初,她在孩子的配合下用柴油炉子在炕上做饭。后来利用练功的双杠下炕,再用小板凳和垫子挪到堂屋里生煤灶、拉风箱做饭,冬天用屋内的炉子做饭。做一顿饭的功夫比正常人要多1-2倍。但每当孩子放学后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时,她的心里是那样的高兴,有说不出的成就感。

30多年来,她克服多方面困难,坚持每天做细小的家务活,如清理卫生、拆拆洗洗、缝缝补补,老人、丈夫和两个孩子上学的衣服、布鞋都是她亲手缝制的。后来家里造新房后,她还坚持坐在轮椅上擦地板。由于常年的运动锻炼,生活有规律,加上讲究个人卫生,38年她从未有过褥疮。

地震后,全家老少6口人的生活全要靠丈夫一个人的工资,生活实在不宽裕,尤其是两个孩子先后上了中学以后,生活就变得更加拮据。她也曾想过向政府张嘴、伸手,但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并叮嘱两个孩子不准申请助学金,有本事好好学习去争取奖学金。为了解决两个孩子的上学费用,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的局面,她决定发挥年轻时会缝纫的特长,购买了旧的电动缝纫机,先后与三个人搭伴,从事了长达10年的缝纫加工工作每年平均收入3000多元,贴补了家用,确保了孩子的上学费用。

对于一个截瘫患者来说,最大也是最先要面对的难题就是生活不能自理。由于大小便失禁,每天尿床不知要发生多少次。多年来,她尿了的垫子、单子、裤子等,她都坚持一天一清洗,从不积压,两个孩子曾风趣的说:我们家的晾衣绳上天天挂满“彩旗”。多年来,一家人的衣物也都是她洗。凡是到过她家的人都会说:“别看张秀枝残疾,孩子大人的穿着总是干干净净的,屋内从来没有异味。”

她的吃苦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时时激励着两个孩子勤奋学习、刻苦努力,长子纪世杰1990年考上大学,成为了全村第一个大学生;次子纪世魁1993年参加高考,是唐山市的文科状元,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这是他们对她最深的理解、最好的回报,也是她一生最大的光荣和骄傲。

不幸的是,2012年已年近古稀的她又患上了乳腺癌,真是雪上加霜。面对巨大的打击,她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从手术到数次的化疗、复查,不难想象她承受着多么大的痛苦,尤其是天天要面对多次小便和各项检测两大难关,但她从不畏惧,也从未掉过一滴眼泪,总是积极地配合治疗。手术的当天下午就到室外活动,一直坚持到出院。由于她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加上饮食的调节,术后化疗阶段各项理化指标检查均正常合格。病体恢复的很快。医护人员见了她总是伸出大拇指说:“好样的,真是奇迹!”

由于她的感人事迹,2014年她被授予“唐山市十佳母亲”荣誉称号。“做一个真正的强者,为亲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张秀枝这一信念正鼓舞越来越多的人奋力前行。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