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0年成长日记回望昨天,张海彬日记选登
迁安信息港消息(编辑:王文涛)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位看似很平凡的老人,他用50余年坚持做了一件平凡的事:写日记。他的日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他那一代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份50余年的坚持成就了不平凡。
他是张海彬,今年67岁,16岁起坚持写日记至今50余年。张海彬老人的日记,涉及生活、工作、经济等多方面,他先后被燕赵都市报、天津每日时段、中国青年报、河北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央视(12)、河北、唐山等电视台也进行了播报,唐山广播电台做录音报道。
面对媒体的争相报道,张海彬老人说:“对我的报道不是重点,出名对于我这个老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我希望能用我的日记警醒当代的年轻人,涤荡社会的不良风气,那才是我最希望看到的。”
他,倡导节俭,总结出150多种浪费现象,倡导“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为主题的“光盘”行动,被百度称为“光盘达人”。今年被北京市选为“最美家庭”,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
他,退伍不褪色,时刻不忘自己是个“军人”,工作不怕苦和累,就连说话、走路、坐姿都严格要求自身。
他,退休不“下岗”,坚持“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他,倡导“五不”的丧事理念:不留骨灰、不用棺木、不留坟头、不办丧事、不收丧礼。
他,身先士卒,已经签署遗体捐献证书,决定将百年后的遗体捐献给他的第二故乡——昆明的医学院。用他的话说“我生前很平凡,死后也要为人类做一点平凡的‘工作’”。
张老希望将自己的日记公开,用自己几十年的记录、感悟来给当代人以正面的影响,迁安信息港受张老所托,将不定期更新公开张老的日记,以此传播正能量,感召当代人。
张海彬日记选登
(注:下文选段为张海彬想去当兵以及当兵初期)
当兵之志(1964年5月22日第一稿,1970年5月9日第二稿)
一十六岁立凌云,直盼六年未实现。现在还在征兵龄,往年身体没合格,我去医院治几回,医生说我没有病,所以精神又焕发,今夏征兵必须去,如若思想未实现,将身投至滦河中。难道在家不革命?在家也能干革命,不能和敌对面拼,这个精神谁来给。主席四卷闪金光,还有前辈英雄们,雷锋、王杰、欧阳海,董存瑞来黄继光,这些人来把我感,给我无穷力冲天。决心参加解放军,一定把身献人民。这样死去重泰山,死去心里笑万年。
难忘的一天(1971年1月5日)
我的理想,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70年12月28日实现了,从此跨入解放军大学校,战斗在祖国的西南边疆。
乘车路上之感(1971年1月6日)
从火车向外望去,高山啊、河流啊、我们可爱的祖国真是可观可爱。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山变、地变、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为实现人类的伟大理想——共产主义,我会像英雄那样,把自己的生命献给我可爱的祖国。
路过桂林附近群山之感(1971年元月)
我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去战斗,我要到山区去工作,去战斗。
当我路过桂林群山时,我仿佛从火车里飞了出去,到了山的顶峰,向美丽可爱的祖国招手,我的心在说“放心吧,有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护卫着您!”
看英雄儿女电影(1971年1月14日)
学习王成那样为革命不怕死的精神,当在必要的时刻,我也能像他那样把生命献给我可爱的祖国。
看收租院电影(1971年1月16日)
收租院里的穷人的苦和恨,也是我的苦和恨,要把苦和恨记在心里,为解放全人类、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