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泄露后遭恐吓电话 “裸奔”状态何时休?
迁安信息港消息(编辑:李贺娟)很多人在购房、购车甚至办理会员卡留下个人信息后不久,手机会收到各种莫名奇妙的电话,有的是推销各种业务,有的是“中奖通知”,甚至还有一些恐吓勒索电话。近日,买车不久的王先生就收到了这样一个通知领取“燃油补贴”的电话,骗局被识破后,来电人员还对王先生进行了恶言恶语的威胁。
据买车不久的王先生讲述,11月1日,一个陌生号码打来电话称,现在买车享有燃油补贴,让王先生去领取。“他们知道我的车型和车牌号,之后说我的卡是第一次办理这个补贴,得去银行ATM机处理,”如果要汇款的话,方式有很多种为什么一定要去ATM机上操作呢?想到之前有朋友接到类似的诈骗电话,理智的王先生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诈骗电话,“之后我就跟他吵了起来,大概有两分钟吧,他说他是广东的,连我家的详细住址都知道,带着威胁的意思”。
气愤之余,王先生也深感意外,自己11月10日才到车管所办理的车牌号,之前买车时登记的一直是爱人的手机号码,为什么别人会知道自己的车型,甚至是车牌号呢?百思不得其解的王先生怀疑“是不是车管所的信息被人盗取了?”
针对王先生的疑问,小编联系了车管所工作人员,工作人员称,市民要查看自己车辆的信息时都需要携带本人行驶证,其他人无权查看,至于市民的信息,也有相关的保护程序,并不可能从车管所泄露,“这种情况包括我们车管所的人也遇到过,具体他们怎么得到信息的,我们也不太清楚。”
据王先生讲述,身边的几位朋友也曾遇到过类似的诈骗电话。面对频频的信息泄漏事件,被泄露者对于自己的信息到底是从哪个环节泄露却是无人知晓。买车、购房、办理各种卡、需要注册的网站、保险公司……等等,都可能是日常生活中信息被泄露的“端口”,如何保障我们的信息安全,改变当下个人信息“裸奔”的状态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小编通过查询相关法律法规得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