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资源型城市百亿建水城(图)
在首都东边不足200公里的地方,有这样一个县级市,它曾经是一个农业县,常年粮食产不足用,如今却“依矿而起、因钢而富”;它曾是省内有名的贫困县,生活全靠国家救济,如今却连续十年成为河北首强,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第19位;曾经,它是矿渣遍地、黄沙堆积的工业城市,如今却青山环绕、绿水长流。它就是迁安。今日,“京东水城 魅力迁安”经贸洽谈会将开幕,近300家企业将聚首于此,共同探讨这座“水城”的转型新路径。
连续十年居河北首强
一提到迁安,很多人都知道它是钢铁重镇,却不知道过去的迁安竟常年依靠国家救济。
改革开放前,迁安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但由于经济作物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山地土质瘠薄产量低,粮食历年产不足用,每年需依靠国家调入大批粮食。上世纪80年代初,迁安的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北省139个县市中列126位,是有名的贫困县之一。
“三个工厂”的建立,使迁安一跃成为钢铁大县。1984年,迁安大办以铁矿资源开发为重点的“黑色工厂”、以山滩资源开发为重点的“绿色工厂”、以劳动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家庭工厂”,铁精粉年产量连续15年居我国县级地方铁矿首位,被誉为“铁迁安”,新增绿地29.1万亩,果品产量达到2272万公斤,形成了粉条、麻绳、服装、造纸、条编、家庭种养等十大传统手工和加工行业。到1990年,迁安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7.67亿元增长到4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足百元增长到2323元。迁安的综合经济实力也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河北省第126位,一跃跻身河北省10强县行列。
1995年,迁安初步形成冶金、建材、食品、造纸、化工、医药等十大工业体系,迁安县属企业发展到66家、乡镇企业发展到283个,建成千元田20.7万亩,个体工商户达到2.2万户,出口创汇企业17家、创汇产品达30多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9.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跃居河北省二十强之首。1996年7月,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迁安县1995年实现小康县”奖匾,迁安成为河北省首批小康县。199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迁安正式撤县设市。十多年前,迁安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工业户和城镇化进程的时机,大力推进钢铁产业装备大型化、工艺先进化、生产循环化,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
北京承办奥运会、首钢搬迁又为迁安带来发展的机遇。2004年10月15日,首钢迁钢200万吨的钢联项目正式投产。2006年底,民营钢铁企业发展到17家,迁安成为了一个新的国家级钢铁基地,财政收入从2002年的6.5亿元飙升到2008年的71.2亿元,收入连年翻番。2003年起,迁安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十年位居河北省首位,位列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第19位。
价值130亿元的“水文章”
如今的迁安,早已摆脱了当年钢城的印记,绿水绕城、古塔倒悬,还能看到北京少见的蓝天。漫步在湖畔绿道,宽阔的滦河水系触手可及。坐在宽敞明亮的游船上,烟波浩渺,高楼大厦倒映水中,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建在河心岛上的别墅群也成为了迁安的一大特色。而这些画面在早几年是不可想象的。
滦河古称濡水,是河北省第一大河流,在迁安境内绵延54公里,流域面积262平方公里。“山有黄台水有濡,周围百里令支居。”明代诗人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这样生动地描述滦河周边的远古风貌。作为一条母亲河,它养育了世世代代的迁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滦河文化。但滦河这条看似温顺的河流,昔日也曾给人们带来深重灾难。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余年间,滦河迁安段先后引发洪涝灾害20余次,其中1万立方米/秒以上的较大洪水有4次。
2010年,迁安开始综合治理滦河,并做出以滦河为城市中心,沿河布局、跨河发展的规划蓝图,计划实施投资130亿元的滦河综合治理工程。但难题随之而来:完成整个滦河流域的整治需要投入130亿元,巨大的投入从何而来?迁安政府通过合同约定,采取BT的方式将拟建设的某个基础设施项目授予民营企业投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引进民间和社会资金参与工程开发,资金难题迎刃而解。
目前一期工程已形成14平方公里水面、建设6000多亩岛屿,全部完工可形成24平方公里水面、17平方公里生态绿地和湿地、建设9平方公里的岛屿。滦河已不再是垃圾遍地的废弃场,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总部经济六大现代服务业已在滦河中启动,65平方公里的滦河文化产业集聚区成为迁安转型发展的“引爆点”,这条流淌千古的滦河正以迷人的魅力让一座钢城华丽转身。
以滦河治理工程为核心,迁安规划建设了以滦河环城区段为核心,并向上、下游延伸,向左、右岸扩展,总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的滦河文化旅游产业区。其中,左岸休闲旅游区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右岸文化创意区规划面积为12平方公里、中部生态景观区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
治水背后的产业逻辑
钢城的建设使迁安走上致富的高速公路,但是随着我国这几年钢铁产能过剩,特别是2012年后,钢铁产能利用率明显下降,产能与需求的矛盾进一步突显,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大中型钢铁企业整体徘徊于盈亏边缘,钢城效益开始下滑。如何转型升级是迁安面临的新问题。而河流工程的规划治理,为迁安带来了转型发展的机遇。
滦河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最大的收获还在于搭建了产业承载平台。2013年,迁安滦河文化产业区跻身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行列,不少推动迁安转型发展的项目纷纷脱颖而出:在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的右岸新城,投资12.4亿元的协和源国际颐养中心将投入使用;在钢城大桥东桥头南部,由香港赛伯莱船运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龙湾游艇俱乐部卵形主体钢结构工程即将完工,包括游艇俱乐部、水上飞机、水上观光、水上运动等娱乐项目将迅速打开迁安旅游的国际市场;计划总投资60亿元的“中国·迁安民俗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正式签约,这个定位于京津冀经济圈及唐秦度假旅游线上,首个以本土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亲子民俗旅游休闲综合体项目将成为引领迁安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
据统计,截至目前迁安共谋划实施文化产业项目45个,计划总投资757亿元,已开工建设文化产业项目34个,计划总投资296亿元。迁安滦河文化旅游产业区跻身2013年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行列,并一举夺魁。占地300亩的莲花岛文化创意产业园成为滦河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开山之作。隔桥相望,香港赛伯莱船运有限公司也在建设龙湾游艇俱乐部,这个集水上飞机、水上运动、竞技、观光水世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档综合旅游景区,将填补迁安城市高端旅游产品的空白,迅速打开迁安旅游国际化市场。
此外,迁安也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煤化工、包装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高新技术等产业,让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投资12亿元的中海油LNG、投资27亿元的九江LNG等项目已经竣工,可形成58.5万吨的液化天然气生产能力。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食品医药产业园,集聚了葵花药业、英诺特生物制药、百善制药、天圣药业4家规模企业,三元乳业、高峰糖业100万吨果糖等一批食品加工项目先后建成投产,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目前已有2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相继入驻富达新智慧科技创新基地。
现代服务业悄然现身
纵观迁安的发展路径,改革开放、首钢搬迁,这些历史性的机遇造就了今日的迁安。如今,在迁安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之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再次为迁安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经过多年的发展,迁安已形成了精品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依托首钢、浙江物产、天津物产、中海油、芬兰斯道拉恩索公司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柳州重工、葵花药业等3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迁安已经成为北方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北方最大的重型矿车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彩印包装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手工地毯加工基地。今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迁安市围绕对接首都外迁产业和向外疏解功能,与京津在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煤化工业、传统产业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在钢铁产业方面,加强了与首钢、中钢设备公司、北汽集团等重型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联系,实施了一批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在包装建材产业方面,加强了与中建材等企业的联系,积极推进北新集团集成房屋项目建设,引进了更多的先进建材产业。在医药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了迁安医药产业园的集聚效应和英诺特生物制药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更多的医药项目落户。在煤化工等产业方面,迁安进一步加大了“跑办”对接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
迁安的环境质量为它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目前,北京实验二小已在迁安正式签约授牌,北京科技大学整体搬迁也将落实,人大附中、北京四中、北师大附中、协和医院也纷纷与迁安达成合作意向,尤其是与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联盟的合作,给迁安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批技术、一批企业,还有北京近年来,以走进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上,迁安计划通过对接京津,建立围绕培育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这三个千亿元级的产业集群,包括煤化工、包装建材、节能环保、食品医药、高新技术五个百亿元级的产业板块,涵盖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养生养老、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总部经济六大服务业,构建“3+5+6”的产业格局,成为面向京津先进制造业转移地、高端服务业转移疏解的承载地、人群消费的集聚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地。
北京商报记者 韩琮林 实习记者 黄维臻/文 方彬楠/摄
本文来源:北京商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