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迁安市抗日烈士遗孀坚守70年抚育三代后人

迁安市抗日烈士遗孀坚守70年抚育三代后人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5-08-20 16:17:28 1189阅读

【导读】1944年,邢少华的丈夫刘汝林在抗日活动中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日本投降前英勇就义。70年来,她用自己单薄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抚育了烈士三代后人。

70多年来,邢少华艰难支撑着整个家,只为了丈夫生前曾说的那句话:“我要是牺牲了,你一定要帮我带大这三个孩子。”就是这句嘱托,让邢少华在这个家中独自坚守了70年。

  邢少华老人回忆往事一脸凝重。 通讯员 朱艳辉 摄

  提起迁安市毕新庄村96岁的邢少华老人,十里八村的乡邻没有不佩服的。1944年,她的丈夫刘汝林在抗日活动中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日本投降前英勇就义。70年来,她用自己单薄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抚育了烈士三代后人。

  劝父捐献皮影箱宣传抗日

  走进邢少华的家,老人正在床上闭目养神,因为去年摔着了腿,所以行动不太方便,但是精神很好,说起话来思路清晰。老人居室的桌上摆着几张老照片,老人的儿子刘孟庚说,照片上身穿西装、鼻梁高挺的帅小伙便是自己的父亲刘汝林,旁边照片上那位眉清目秀、端庄娴静的女子就是母亲邢少华。

  邢少华的丈夫刘汝林年轻时曾就读于 河北工学院,后来留学日本,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受迁安同乡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影响,1942年,刘汝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津做地下工作,负责给迁安抗战部队供应电台、药品、枪弹等军用物资。

  当年的刘汝林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拄着文明棍儿,被人视为“洋八路”。他三劝父亲捐献皮影箱支援抗日的故事,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

  刘汝林的父亲刘恩波外号“刘老恩”,当年迁安县城东毕新庄人。刘老恩是位老中医,家里开药铺,常年行医济贫。抗战期间社会动荡,皮影行业不景气,有人看到刘老恩人脉广消息通,就把皮影箱卖给了他。刘老恩索性召集了一些影匠,成立了一个皮影社。

  1938年,一场抗日武装大暴动席卷了整个冀东大地,刘老恩的三儿子刘汝林参加了此次暴动。1940年,为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十二军分区想要成立一个皮影队宣传抗日,但资金匮乏,刘汝林就想说服父亲把皮影箱捐给军分区。

  刘老恩觉得,皮影社搭台唱影能收入些小米,可以养家糊口,就没答应。为此刘汝林又专门回家两次劝父亲:“大敌当前,各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咱家也得做点贡献呀!”最终,刘老恩同意捐献皮影箱。

  皮影社的影匠们告诉刘汝林,其实老爷子早就想通了,就是舍不得他们这些影匠。散伙前,刘老恩含着泪对大伙说:“去吧,到部队上唱皮影戏是干大事,有你们的用武之地。”从此,这些影匠们便开始用毛驴驮着影箱宣传抗日。

新娘不知丈夫是地下党

邢少华是天津人,自小母亲早亡,七八岁时被送到了养父母家。虽然养父母家并不富裕,但还是让邢少华上了学,后来还到了铁路后勤部门工作。

1940年,经一个拉洋车的人介绍,邢少华与刘汝林在天津相识。邢少华说,当时她不知道刘汝林是地下党,只知道他在南开大学的图书馆工作,是个文化人。据她后来推测,介绍他们认识的拉洋车那人也可能是地下党,介绍他们结为夫妻是为了掩护刘汝林开展地下工作。

刘孟庚帮助母亲回忆说,父母在天津生活两年后,父亲身份暴露,两人在天津杨柳青的家几次遭到特务围攻。当时母亲已经怀孕,为了保证母亲的安全,父亲将她送回了迁安毕新庄老家。

“我爹一共被捕了两次。”刘孟庚说,“第一次被捕后,被其他地下党同志营救出来了。救出来后浑身是伤。”这次被捕获救后,经过组织考验,刘汝林继续在天津从事革命工作。回到老家的邢少华过得也很忐忑,经常有日本兵到村里抓人,邢少华怕自己的天津口音暴露,就把灶灰往脸上一抹,装傻子装哑巴。而自从她回到老家后,刘汝林仅回家两次。

  最后一面竟是生死离别

  邢老太回忆说,自从离开天津回到迁安后,她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超不过24个小时。而当时只有4岁的刘孟庚,对父亲最后一次离家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他回忆说:“1944年正月的一天,父亲回来看我们,当时他跟家里人说,这次出去任务难完成,怕是十年八年也回不了家。父亲离开的那天早上,母亲给他炒了一盘鸡蛋,但父亲却没吃上。”刘孟庚说着,声音有些哽咽,“当时我4岁,平时家里很少能吃上鸡蛋,看到那盘鸡蛋我非要吃,我娘就说‘你别吃,让你爹吃’,我赌气夺过父亲手里的筷子扔在了地上……”

  如今年过古稀的刘孟庚叙说着这些往事老泪纵横,“我爹就这样饿着肚子离开了家,走到村口又折回来抱了抱我,跟我娘说,‘如果孩子爷爷去世先别发丧,等我回来’,谁知他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

  1944年,刘汝林在返回天津途中被捕,后来被押送到 唐山日本宪兵队。后来据狱友介绍,他曾在监狱里组织过暴动、绝食,还曾组织炸狱,但最后均未成功。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牺牲于唐山日本宪兵队。

  刘孟庚说,爷爷刘老恩是在父亲刘汝林牺牲的第二年去世的。

  为了一句嘱托独自坚守70年

  在丈夫最后一次离家后,邢少华收到过他写来的一封家书,邮信地址是帝国饭店。邢少华就带着年幼的儿子到天津寻找丈夫,娘家人也帮着找,可偌大的天津根本没有这么个地方。多年后邢少华才明白过来,其实“帝国饭店”就是日本宪兵队监狱。

  1957年,通过一封辗转的信,她才得知12年前丈夫就已经牺牲了。

  从丈夫离家的那天起,70多年来,邢少华艰难支撑着整个家,只为了丈夫生前曾说的那句话:“我要是牺牲了,你一定要帮我带大这三个孩子。”就是这句嘱托,让邢少华在这个家中独自坚守了70年。

  刘汝林所指的三个孩子,是他与邢少华的儿子刘孟庚,以及在娶邢少华之前,他与老家的第一位妻子生下的两个儿子。自从刘汝林离开家后,家里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年仅26岁的邢少华肩上。

  刘孟庚说,母亲不仅识文断字,而且是个特别能干、能吃苦的人。最难的时候,1947年过年时,她还带着儿子们要过饭。

  邢少华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儿子抚养长大,又给哥仨成了家,如今5个孙子家里的重孙子也都长大成人,大家庭里还是邢少华当家。每逢家里有大事,比如哪个孙子盖房或买车了,她都要开家庭会议,让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老太太85岁那年,亲手把两个重孙子送到部队征兵领导面前,说这是抗日烈士的后代,要让他们到部队报效祖国。现在两个重孙子一个是炮兵,一个是空军,在部队表现都很出色。

  如今邢老太太苦尽甘来,晚辈们都很孝顺,政府每月还发给她一千多元的高龄津贴、烈属补贴。虽说刘孟庚是她唯一的亲生儿子,老太太却说,“这些钱不能给你一个人花,这钱是冲你爹给的,你爹的后人都有份儿。”老人平时生活十分节俭,一碗冷饭都不舍得扔掉,却时常帮衬儿孙们,哪个晚辈上学成绩好,她还给发奖学金。老人还有个习惯,每天晚上必看新闻联播,她说这样思想才不会落伍。

        (文/本报记者 红珊 通讯员 朱艳辉)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