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河北迁安:抗日烈士遗孀坚守70年独自抚育三代后人

河北迁安:抗日烈士遗孀坚守70年独自抚育三代后人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5-08-15 09:30:52 1214阅读

原标题:河北迁安:抗日烈士遗孀坚守70年独自抚育三代后人

邢少华和儿子刘孟庚正在接受采访。朱艳辉 摄

邢少华和儿子刘孟庚正在接受采访。朱艳辉 摄

长城网唐山8月14日讯(朱艳辉赵辉记者金宗明)今年96岁的邢少华老人,家住在迁安市扣庄乡毕新庄村,提起邢老太,街坊邻居,十里八村,没有不佩服的。 1944年,丈夫刘汝林在抗日活动中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在日本投降前夕英勇就义。为了完成丈夫的嘱托,70年来,她用自己单薄的臂膀支撑着整个家,抚育了抗日烈士的三代后人。

炎炎夏日,我们走进了邢少华的家,当时老人正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因为去年摔了一次腿,所以行动不太方便,但是精神很好,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儿子刘孟庚说老人有个习惯是每晚上看新闻联播,了解国家大事,要是儿子哪天忙,到点没开电视,准会挨数落。

在老人居住的屋子里,墙上贴着十大元帅像,桌子上还摆着几张黑白老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位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鼻梁高挺的“帅小伙”,刘孟庚说,这就是他的父亲刘汝林。旁边照片上那位眉清目秀、端庄娴静的少女,就是自己的母亲邢少华。

“洋八路”三劝父亲捐影箱支援抗日成美谈

邢少华的丈夫刘汝林,年轻时曾就读于河北工学院,后来留学日本,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受迁安同乡抗日民族英雄杨十三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的影响,1942年,刘汝林正式加入中国队共产党,潜伏在天津负责给迁安抗战部队供应电台、药品、枪弹等军用物资。

迁安原县长李焕章在《历史在闪光——迁安革命故事》中这样描写刘汝林的形象:“西装革履,梳着大背头,拄着文明棍儿。”就是这样一位和传统八路形象格格不入的“洋八路”形象,在迁安当地有口皆碑,而刘汝林劝父献影箱支援抗日的故事,更是为人人传颂的佳话。

刘汝林父亲原名刘恩波,外号刘老恩,也称恩老爷,迁安县城东毕新庄人。刘老恩是位老中医,家里开药铺。刘老恩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在家里会演皮影,老二刘汝揖是教书先生,老三刘汝林和老四刘汝维都参加了抗战。

1938年,一场抗日武装大暴动席卷了整个冀东大地,刘老恩的三儿子刘汝林参加了此次暴动。1940年,为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十二军分区想要成立一个皮影队宣传抗日,但资金匮乏。刘汝林知道父亲有一个皮影箱,就回家想方设法说服父亲把皮影箱捐给军分区。

皮影社搭台唱影能收入些小米,可以养家糊口,所以刘老恩一听儿子要把影箱捐出去,当时没同意。后来,刘汝林又专门回家两次劝父亲:“大敌当前,各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咱家可不得做点贡献么?”最终,开明的刘老恩同意了捐献影箱。

影匠们跟刘汝林说,其实恩老爷早就想通了,就是舍不得我们这些影匠。临行前,刘老恩含泪对这些皮影艺人说:“去吧,到部队去唱影,是干大事,有你们用武之地呀!”于是,这些皮影艺人们开始了一种独特的抗日宣传方式“用毛驴驮着影箱宣传抗日”。

邢少华和丈夫年轻时的照片。朱艳辉 摄

邢少华和丈夫年轻时的照片。朱艳辉 摄

献身天津地下党工作结伉俪情深

刘孟庚说老娘邢少华是天津人,自小母亲早亡,七八岁时被送给了养父母家。虽然养父母家孩子多,也不富裕,但还是让邢少华上了学,长了见识,后来还到了铁路后勤部门工作。

提起邢少华和丈夫的相识,老人家拨弄着手指,记忆有些模糊,儿子刘梦庚在旁边一起帮助她回忆。“1940年,我爹娘在天津相识,是一个拉洋车的给介绍的,”对于父母的相知相许,怕是母亲年轻的时候不止一次地谈起过,“当时我娘还不知道我爹是地下党,只知道他在南开大学的图书馆工作,是个文化人。”据后来推测,拉洋车的可能是地下党,介绍刘汝林俩人结为夫妻可能是为了掩护刘汝林开展地下工作。

刘孟庚介绍,父母在天津生活两年后,父亲身份暴露,安在天津杨柳青的家几次遭到特务围攻。在天津已经无法继续待下去,当时母亲已经怀孕,为保证母亲的安全,邢少华被丈夫送回了迁安毕新庄的老家。

“我爹一共被捕了两次,”刘孟庚说,“第一次被捕后,其他地下党同志给营救出来了,救出来后浑身是伤,我爷(刘老恩)给他上药,说你这是硬伤啊,我爹搪塞说是长的疮,时间长了变成这样了。”

这次被捕获救后,经过几次组织考验后,刘汝林继续在天津从事革命工作。邢少华被转移回到老家后,刘汝林仅回家过两次。当时邢少华在老家过得也很忐忑,经常有日本兵到村里来抓人,邢少华怕自己的天津口音暴露了,就把灶灰往脸上一抹,装傻子装哑巴。

丈夫为抗日抛家舍业亲人经历生死别离

邢老太回忆说,自从离开天津回到迁安后,黑夜白日加起来跟丈夫刘汝林在一起的时间也没超过24个小时。

父亲最后一次离家时的情景,刘孟庚仍历历在目。他回忆说:“1944年正月的一天,父亲回来看我们,当时他跟家里人说,这次出去任务难完成,怕是十年八年也回不了家。父亲离开的那天早上,母亲给丈夫炒了一盘鸡蛋,但父亲却没吃上。”刘孟庚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哽咽,“当时我4岁,平时家里也经常缺吃少穿,看着那盘鸡蛋我非要吃,我娘说你别吃,让你爹吃。我夺过来爹手里的筷子就扔地下了,我爹饿着肚子就走了……”

如今年过古稀的刘孟庚叙说着往事,已是老泪纵横,“我爹就这样饿着肚子离开了家,走到了村口,又折回来抱了抱我,跟我娘说,如果我爷爷去世,你们先别发丧,等我回来。”

刘汝林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1944年,刘汝林在返回天津途中被捕,后来被押送到唐山日本宪兵队。后来,据狱友介绍,他曾在监狱里组织过暴动、绝食,还曾组织炸狱,但最后均未成功。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牺牲于唐山日本宪兵队。在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刘汝林说:“家里一棵大树还好么?”

据刘孟庚讲,最后爷爷刘老恩是在刘汝林牺牲后的第二年去世的。

为了一句嘱托独自坚守70年

在丈夫最后一次离家后,邢少华收到过他写来的一封家书,邮信地址是帝国饭店。邢少华就带着年幼的儿子到天津寻找丈夫,娘家人也帮着找地址,可诺大的天津根本没有这么个地方。多年后邢少华幡然醒悟,其实“帝国饭店”就是日本宪兵队监狱。

1957年,通过一封辗转的信,她才得知12年前丈夫就已经牺牲了。

从丈夫离家的那天起,70多年来,邢少华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只为了刘汝林生前曾对邢少华说过:“要是我牺牲了,你帮我拉扯大三个孩子,也就是对得起我了。”一句简单的承诺,让邢少华在这个家独自坚守了七十年。

刘汝林在老家还有一位妻子以及另外两个儿子,家里所有的重担都压在了26岁的邢少华的肩上。

从她年轻时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在大城市长大的邢少华是那样的娇美,小巧,或许当年刘汝林就已经深深地了解妻子性格中的坚忍,所以义无反顾的投身抗日,放心地把这样一个支离破碎的家交到邢少华手中。

刘汝林的大儿子刘孟余曾和和兄弟们说过:“这是咱爹有安排呀,知道自己要牺牲,他哪里是给咱们找个妈,这是又给咱找了个‘爹’啊!”

刘孟庚说,老娘是个特别能干的人,不仅识文断字,还啥重活儿、累活都能干,啥苦都能吃。最难的时候,1947年过年时还带着儿子挨家要过饭。

老人家含辛茹苦的把三个儿子抚养长大,又给哥几个成了家,如今5个孙子家里的重孙子都长大成人了,家里还是邢少华当家理计。每逢家里有大事,比如哪个孙子盖房或买车了,她要开家庭会议,让大家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

老太太85岁那年,亲手把两个重孙子送到了部队征兵领导的手中,说这是抗日烈士的后代,要让他们到部队上报效祖国,征兵领导二话没说,当即同意了两个孩子入伍参军。现在两个重孙子一个是炮兵,一个是空军,在部队表现都很出色。

如今邢老太太苦尽甘来,晚辈们都十分孝顺,政府每月还发给她一千多元的高龄津贴、烈属补贴。刘孟庚是自己亲生的唯一儿子,可她却说,这些钱不能给你一个人花,这钱是冲你爹给的,你爹的后人都有份儿。

邢少华自己平时生活节俭,一碗冷饭都不舍得扔掉,却时常帮衬“家里有困难”的儿孙们,哪个晚辈上学成绩好,她还给发奖学金。

采访接近尾声,邢少华看着儿子问:“这些都是大学生不?”

刘孟庚贴近邢少华的耳边大声说道:“对,都是大学生,都是国家干部!”

邢少华握着我们的手,一字一句地说:“你们都是好孩子啊!要好好帮助习近平,做好工作!”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