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河北迁安:90后白血病女孩抗争病魔 微笑面对生活

河北迁安:90后白血病女孩抗争病魔 微笑面对生活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5-07-08 16:18:30 1583阅读

    中国经济网唐山7月8日讯 从小被亲生父母送养,幸得养父母收养抚育成人;22岁时不幸罹患白血病,从此倍受病魔的折磨。但她却总是微笑面对生活,从未抱怨,反而珍惜和感激生活中的温暖与美好。她就是河北迁安长城脚下建昌营镇河流口村一个普通农家女孩汤晓一。

  今年23岁的汤晓一,是张家口北方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本该像其他同龄人一样,绽放自己的青春,然而病魔却阻挠了她前进的步伐。

6月29日,收到寄来的毕业证书,汤晓一和母亲喜不自禁。

  2014年10月,汤晓一突然在学校晕倒,这看似不经意的一次晕倒,却悄然改变了她原本憧憬好的人生。“记得当时突然就晕倒了,可我没有太过在意。那时一心就想着,快毕业了,一定要顺利毕业,然后找一份心仪的工作。我还是照常学习,参加学业考试,又随校团去天津考察,参加学校的就业培训。”汤晓告诉我,们。可她的美好憧憬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了,汤晓一开始时常觉得没劲儿,身上还出现了血点,意识到自己确实生病了,汤晓一就去看医生,经医院检查,她被确诊为患上急性髓系M5a型白血病。这一消息对于晓一及其家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由于晓一的病情较严重,晓一的父母最终决定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进行救治。可高昂的治疗费却愁坏了一家人。医生告诉晓一父亲,第一次化疗要10万元,需要连续做七次化疗,那么至少要准备50万元治疗费。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实在是承受不起。汤晓一一家共5口人,父亲是一名电工,现已退休,母亲曾做过子宫切除手术,赋闲在家,嫂子患有疾病常年吃药,哥哥是家里惟一的顶梁柱,她这一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生活更加艰辛。“那时,孩子住院治疗,他爸在医院照顾她,我就回家筹钱,筹够一笔就送去一笔,然后回家再筹。我们就一个信念,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的病治好。”晓一的母亲吴凤华说。

  除了唱歌,闲暇时间汤晓一还爱好画画儿。妈妈把晓一的绘画贴在了家里的墙上。

  然而,不幸接踵而至,晓一在进行化疗的过程中,医生告诉晓一父母,孩子必须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晓一的骨髓移植手术保守估计也要50万,并且要有配型吻合度在八个点以上的合适骨髓。面对巨大的压力,夫妇俩从未有过放弃晓一的念头,因为在他们心里,晓一就是他们的亲生女儿,哪怕机会再渺茫,他们也要尽全力争取。于是,汤玉军夫妇辗转找到了晓一的亲生父母。但晓一的生父母身体状况一直不好,不符合移植手术要求;晓一的亲生姐姐配型成功希望最大,但因生过一场大病动过手术,也无法进行骨髓移植;晓一的亲生弟弟也接受了配型,但配型结果只有五个点,移植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希望接二连三的破灭,晓一及家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医生告诉我们,孩子做完第二次化疗进行骨髓移植是最好的。但由于没有匹配的骨髓,也没有凑够手术费,我们只能暂时选择继续化疗,感觉挺对不住孩子的。”谈及晓一的手术,父亲汤玉军满怀愧疚地说。

  晓一的遭遇一直牵动着社会爱心人士的心。了解晓一的情况后,该市民政部门、红十字会分别给予了救助,晓一的高中同学自发组织义演为其募捐,建昌营镇所有小学及晓一的大学学校都为其进行捐款,全村百姓更是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目前,晓一已接受社会各界捐助13万余元。“社会还是好人多啊,我们一家人非常感谢他们,他们是在帮我们留住女儿!”说起好心人的帮助,汤玉军夫妇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一开始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有些无法接受,情绪很低落。但看到爸爸每天都陪我聊天开导我,妈妈整天东奔西跑为我筹钱治病,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也都在帮我,我觉得自己一定要坚强起来,要与病魔抗争到底,要为爱我的人们坚强的活下去。”晓一眨着眼睛微笑着说。“我已经做完五个疗程的化疗,白细胞由原来的80.9%降到了现在的37%,马上要进行第六次化疗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坚持下来。”

  7月7日一大早,怀揣着2万块钱,汤玉军带着晓一来到天津,开始第六次化疗。“每次化疗至少5万块钱,钱不够啊!但病情不等人,他母亲在家借钱。”说起晓一病情,60岁的汤玉军眼里噙满泪水。晓一治病已花销37万元,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目前医疗费用只能靠向亲戚、好心人筹借。

  晓一的母亲吴凤华说,晓一原本就是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孩子,无情的病魔曾一度让她灰心丧气,但她在大家的关怀下很快调整了心态,积极进行治疗,现在闲暇时会帮自己晒晒衣服,做些力所能及之事,还时常和同学们聊聊天或是唱首歌、画幅画。谈及未来,晓一很乐观,她说她对人生有无限美好的想象,“我已经报名参加今年全省的特岗教师招聘,我要把身体治好、养好,到时候就可以去石家庄参加考试,很希望自己能当上一名教师,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要完成它!”(陈儒 刘亚会)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