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曹立:从“种植大户”到“养牛大王”
带着妻子的信任与支持,曹立在村里一口气承包了70亩地。在那个年代,很少有这样的种地大户。村里的很多人都议论纷纷,有人说他是想一口吃个胖子,不自量力;还有人说他是年轻气盛,不知道种地的苦和累,甚至有人在等着看他的笑话。曹立不服输的个性激励着他一定要把事情干好。从前期的选种、选肥、旋地到播种、维护,一直到最后的收割,所有的事情他都做到心中有数。终于到了收获的季节,面对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全家人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收成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除去成本,总的下来还是盈利了几万元,而曹立也从一个只听从命令干活不动脑筋思考的土地工人,转变成了一个对节气时令、农作物耕作了如指掌的土地经营人。种地的事业走上正轨之后,曹立还利用农闲的时候做小买卖、打点零工,前些年保险行业盛行时,他做过保险推销员,靠着不错的口才、待人的真诚和坚持不懈的毅力,赢得了很多客户,赚了10来万元。之后他又与人合伙倒卖木材,从附近的几个村收购木材,卖到外地,一来一回要两三天的时间,每次都能挣个两三千块钱。就这样,曹立打拼了十多年,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的人都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2012年,37岁的曹立在继续经营他土地事业的同时,又将视野转向了养殖行业,他发现养肉牛在杨各庄镇乃至附近几个镇乡都很少,逐渐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通过到外地考察学习,他了解到养肉牛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而他自己也拥有便利的条件,仅是牛饲料他就能从自己的地里产出一部分,于是他决定再大干一场。可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里人时,却听到了反对的声音,家里人都认为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建牛场上风险太大,尤其是妻子,反对的态度异常坚决。她说:“咱们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这些钱多不容易呀,老老实实的种地不是挺好的吗?儿子过几年就要上大学了,毕业了就该娶媳妇了,这钱我还留着给孩子买房子呢!”大家的反对也没打消曹立的打算。他又多次考察了肉牛的市场行情,还请教了养殖方面的专家。通过学习,他又燃起了养牛的热情并坚定了信心。他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说出了自己通过考察学到的东西,表达了自己干一番事业的决心,还向妻子保证在儿子结婚前一定挣够买楼的钱。全家人看他的态度这么坚决,也都不再坚持。首先表态的是15岁的儿子:“爸,我相信你,你放心,我也会好好学习,咱爷儿俩一起努力!”妻子也说:“你想干就干吧,你干事有恒心,我也相信你,咱们一家人一起努力。”有了家里人的支持,曹立说干就干。他在杨各庄村西山上承包了一块地,花50万元建起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牛棚,花60万元购买了114头牛,从此开始了他养殖肉牛的事业。肉牛的养殖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每天定时投喂饲料和水即可,但也需要勤奋和耐心。1000多平方米的牛舍需要及时清理粪便,保证棚室清洁、空气流通,春秋换季时要进行疾病的预防注射,夏季要注意通风消毒,驱除蚊虫,给牛补充水分,冬天要注意给牛舍保温,调整草料配比等等。每当遇到难题,曹立就跑到镇里的兽医站请教专家,他还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进行充电,慢慢的他对牛的生理特征、养殖方法、疾病防治等知识渐渐精通起来,自己能够独当一面了。当说到养牛遇到的困难时,曹立毫不掩饰地说:“就是钱上遇到过困难”。原来,曹立把自己的100多万元的本钱都投入到牛棚的建设和购牛上了,虽然自己家地里能提供一部分草料,但牛光吃草料是不行的,还需要和饲料搭配着,由于没有钱买饲料,他只能赊账,一年下来光饲料钱就要20来万元。曹立说他最困难的时候就是2014年年初,购进的牛还没有出栏,还欠着饲料钱。那时候,他只能捡个头大的牛卖两头,卖上3万元钱以解燃眉之急。2014年下半年,第一批牛终于出栏了,卖了一个很可观的价钱,虽然当初投入的成本还没有全部回来,但用曹立的话说:“终于看到回头钱了,看到希望了”。
如今,曹立把地里产出的秸秆和一部分粮食用来喂牛,把牛棚里的牛粪拉到地里当肥料,两项事业不仅没有冲突,还起到了互补的作用。曹立完成了他从“种植大户”到“养牛大王”的华丽转身,而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他有一个好家庭。他说:“没有家里的帮助和支持,我一个人是没这么大能力的,我的牛场现在就雇了一个工人,全是父母和妻子在帮我”。曹立的大儿子今年上高二了,学习非常上进,小女儿也上六年级了,父母都过了花甲之年。他的心愿就是能让父母安享晚年,子女成才成家,让全家人的日子更上一层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