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老人坚持记个人“成长日记”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齐欣
从16岁开始到现在67岁,迁安张海彬一直坚持记录“成长日记”,他说,自己的日记虽不是天天记,但也不会错过一件自己认为值得记录的事情。在这些日记里,有他最难忘的回忆、有他成长的经历和思想的变化;既有国家大事也有身边小事;有他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看法也有中肯建议……张海彬说,
期待这份人生记录能向大家传递一种“正能量”。
记下值得记录的每件事
在16岁时,张海彬写下第一篇日记,这是一首诗歌,表达了他立志从军的决心和理想。“写这篇日记,只想记下当时内心的想法,没有其他目的。”张海彬说,但没想到自己会慢慢坚持下来,养成记日记的习惯,而且会坚持这么多年。
在张海彬的日记中,对当兵期间的人和事记录比较详细。从1970年12月28日实现当兵愿望的兴奋之情,到1971年1月5日当兵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到1971年5月对如何对待荣誉、批评的思考等等。多篇在部队的日记,记录了在那个年代他的成长与进步,也留下了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
走出部队,参加工作,再到退休之后,张海彬的记录范围更加广泛。从工作到生活,从国家大事到繁琐小事,从社会现象到个人言行,张海彬用自己的视角去观察并记录,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说是日记但并不是天天记,选取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张海彬说,这些年他已经养成了随时记录的习惯,一则新闻、身边的一件事、他人的一句话,都能写入他的日记。
“既能充实生活,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长。”坚持记录“成长日记”数十年,张海彬说这份人生的记录见证了他一点一点的成长、进步与收获,“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成熟一点吧!”
向大家传递“正能量”
在张海彬眼中,这几本“成长日记“是对人生的记录,有很多人生感悟,希望能向他人传递一份“正能量”。
日记中的生活随笔、小记,还有生活准则,都是他有感而发。2003年9月3日,张海彬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的话“在一切乐趣中,使我感受最深乐趣,就是通过自己给别人的帮助,是别人得到乐趣”。“帮别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对我的微笑就是我的乐趣。”在日常,张海彬也是这样做的。
2005年11月3日,张海彬有这样一篇日记“退休以后曾有三个愿望,今天追忆在此。即圆我大学梦、环球去旅游、继续工作发挥余热”。实际生活中,张海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现在他正与上四年级的孙子一起同步学习。“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我没有放弃学习。”张海彬说,国家倡导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而自己也希望以实际行动影响他人。
最近几年,“家风”和“节俭”是日记的重要内容。在日记中,有他对“家风”的理解,也有自家的家风;有他开通节俭热线与他人探讨节约话题,也有他对浪费现象的总结等。
“我把自己的日记告诉他人,就是想给大家带来正能量。”张海彬告诉记者。
将日记坚持记下去
其实,张海彬不仅仅在记录“成长日记”。
从1985年开始写的“家庭经济日记”(本报曾予以报道)他也一直在坚持。张海彬说,“家庭经济日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家庭的发展,“通过经济日记,家里的生活越发勤俭节约,这也深深影响到家人,我也希望影响到更多的人。”
对于“成长日记”,张海彬说其中的“正能量”在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希望能影响到他人。其实,不管老年人还是年轻人,总要活得充实有意义,哪怕为社会做出一点点贡献也是在充实自己。
“只要手能动,脑能动,我就一直把日记记下去。”张海彬说,虽说人老了,但是也要有所追求,“有好的东西就要记录下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