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再掀治水新篇章———写在迁安市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际

再掀治水新篇章———写在迁安市成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之际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5-04-16 10:54:50 1123阅读

       2015年,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2014),以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背景下,我市当仁不让,积极申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并以第5名的成绩通过竞争性评审,与南宁等16个城市一道,成为了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标志着继“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宜居城市”之后,我市又将向着“国家海绵城市”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奋进,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现新的跨越,同时海绵城市的建设又将推动迁安在治水领域的新突破,引领绿色迁安崭新征程。
       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与以往城市建设的差别突出体现在道路硬化方面,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城市内涝严重。此外,城市热岛效应(即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等城市病困扰城市规划多年。而海绵城市就是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000年以来,我市已在多个项目中积极开展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尝试,包括滦河治理工程、三里河环境治理工程、黄台山公园、龙形公园以及人民广场建设等,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本次申报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工作,主要围绕《迁安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展开,我市聘请了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进行方案编制与设计工作,该院为清华大学下属的专门从事环境产业研究与拓展的机构。目前,《迁安市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实施方案》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四大“革命”的理念,以建立“渗滞为主、蓄排结合、净用相辅”的雨水综合利用系统为目标,对设计目标、区域范围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其核心思想是: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因地制宜地推广与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控制、本地下渗和雨水综合利用等措施,提高区域水资源综合保障水平和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为:规划引领、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全面协调。
规划引领:贯穿融合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各有关专项(专业)规划,在后续相关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控制系统的建设理念。
      尊重自然:优先利用城市自然排水系统,充分发挥绿地、道路、水系对雨水的吸纳、渗滞、蓄排和净用,对雨水起到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与渗透,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因地制宜:根据《指南》具体要求,同时结合我市本地地理条件、水资源条件、降雨特点、开发强度以及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科学布局,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
      统筹建设:结合我市城市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在不同地块类型中严格落实不同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保证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全面协调:基于“海绵”理念,全面协调我市新老城区规划、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与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实现新老城区统一规划、建设、管理与协调。
      我市建设国家海绵城市,是一项促发展、利长远的工程,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促进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水城迁安”品牌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市作为河北省试点城市,对燕山一脉的半干旱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并会对京津冀地区建设海绵型试点城市产生更加广泛的示范效应。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