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剩宴”浪费也惊人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刘超 时久强 和赛 师源
记者赴多个餐馆调查,半年“舌尖上浪费”近7亿元请按需点菜,吃不了打包带走

5盘饺子剩了两盘还多,大份的水煮鱼只吃了一半,一个肘子还剩多半个……1月25日中午1时30分,唐山市新华道某酒店的一包间内,十几位客人把酒言欢离开后,留下了还足够10个人吃的饭菜,而这些饭菜随后便被倒入了后厨的泔水桶里。近期,“舌尖上的浪费”成为全国上下的热门话题,本报记者对唐山的餐饮业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剩宴”盛行。而据了解,唐山市去年上半年餐饮业零售额达69.05亿元,目前餐饮业的浪费率在10%到20%。若按最低10%的浪费率计算,唐山半年“舌尖上的浪费”就近7亿元。
【现场直播】一桌菜剩下了近半
路北区某海鲜酒楼:6人10只蟹3只未动
1月24日晚,记者来到唐山市路北区某海鲜酒店包厢,服务员正在收拾桌上的饭菜。记者看到,桌上十几盘菜,有三四盘菜都剩了超过三分之二,满满两大盘饺子,客人只夹了两、三个,最让人惊讶的是,餐桌上竟剩下了3只大闸蟹。服务员小马介绍,该桌的客人只有6个,他们点了十几个菜,其中还点了10只大闸蟹。“这样的菜一桌要两千多,今天的客人是招待客户,担心大闸蟹一人一个不多,就上了10个,结果他们还是每人吃了一个,有一个就打开了盖,剩下了三个。但是招待客户谁还好意思打包啊,只能浪费了。”小马告诉记者,很多商务宴请的客人来这家酒店,他们担心招待不周,总是多点菜,最后菜都剩下,却很少看到他们打包。
西山道某火锅店:小料浪费严重
现今正值严冬时节,火锅成了人们外出就餐的人气之选。在记者走访的多家火锅店中,虽然剩菜情况很少,但是小料的浪费却让人触目惊心。1月25日下午,在唐山市路北区西山道某火锅店,记者看到,很多客人桌上摆着三、四碗蘸料,而在用餐结束后,这些蘸料会剩下一大半。 “店里小料是自助的,由于不收费,造成许多顾客一个人盛了三、四碗小料,吃到最后,多一半都会剩下。”店长刘女士说,店里每天都有很多小料被这样浪费掉。
世博广场某自助餐厅:罚款制度难约束浪费
1月25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唐山世博广场某自助餐厅,一个小时前还无人光顾的餐厅前已经门庭若市。记者随机在前来用餐的30名顾客中进行调查。抱着品种繁多,花钱能“吃够本”心理的就有20人之多。为了避免浪费,虽然许多餐厅实行了罚款制度,但许多时候成了“一纸空文”。 “自助餐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和白领,由于素质相对较高,近几年的浪费情况也是在逐渐减少,对于偷偷将食物倒进垃圾桶的行为,即使我们尽了很大力,但还是难以避免。”该自助餐厅一位姓周的负责人无奈地说。
传统观念:菜吃光会被认为招待不周
作为唐山市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的会长,时建国对唐山餐饮浪费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唐山人比起其他地方的人,尤其豪爽,他们总是担心被邀请的人吃不好,如果桌上的饭菜都吃光,不要说对方不满,自己都觉得招待不周。”
时建国介绍,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浪费最严重的就属婚宴了。“大多数唐山人办婚宴都讲究排场,如果菜品不好,菜量不够,对亲朋好友不好交代,自己的面子也过不去,所以他们就主动要求饭店尽量多加菜。”时建国说,大多数婚宴都是8个凉菜、10个热菜,4个饭菜,一共22个菜,但实际上一桌10个人根本吃不完,为此,唐山市的部分大饭店都已经做了调整,改为8个凉菜,8个热菜,4个饭菜,共20个菜,尽量做到少而精。 除此之外,同样存在浪费严重的便是商务宴请。“商务招待,要求档次高、量大,加上招待的要么客户、贵宾,要么领导,用餐时大多要饮酒聊天,无形中饭菜会吃的少。而由于都是贵客,又不好意思打包,最后全被浪费掉。”
文明倡议:按需用餐吃不了打包
事实上,去年6月,唐山市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向广大餐饮单位发出倡议,积极开展文明餐桌行动,倡导不剩饭、不剩菜。“从去年开始,我们协会的成员单位全部设置‘不剩饭、不剩菜’等提示牌,为的就是要时刻提醒人们多吃多点、少吃少点、吃不了打包走,反对浪费。”
时建国告诉记者,实施半年多,唐山的大多数餐饮单位都通过提示牌和提示语言倡导不剩菜、不剩饭。“但是浪费现象依然很严重,平均一个饭店每天都要倒掉数百斤饭菜。”时建国坦言,根深蒂固的观念让浪费现象蔓延。 “虽说现在唐山打包的观念已经很普遍,但也只限于家庭聚会、亲友小聚。另外,即使打包也不能说明不浪费。”时建国说,如今很多婚宴都有亲属打包,可几十桌的饭菜有时打包都打不完。“最主要的是,出于健康考虑,有些菜可以加热,有些菜如果反复加热对身体有害。”时建国建议,只有改变观念,真正做到按需用餐,才能减少浪费。
启示: 饮食中国,有舌尖上的美味,就有舌尖上的浪费。对于餐桌浪费您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您觉得周围还有哪些浪费现象?为了拒绝浪费,各地倡议“光盘行动”,即在饭店就餐时将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光盘”离开饭店。作为唐山人,在饭店就餐您能接受“光盘行动”吗?您觉得该行动有何利弊?为了避免浪费,您还有何高见和节俭妙招?欢迎您拨打本报热线电话:0315-2340000,参与到讨论话题中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