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方言土语摭谈“蔡伯喈”小考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10-20 08:35:52 1068阅读 <p> 看到“蔡伯喈”这三个字,我们大都会有瞬间的陌生、疏离感,但是读一两遍,把三个字连贯起来,再把中间的“伯”字轻声、短促地一带而过———“Cài·bojiē”,反复读,亲切起来了吧?<br /> 算不算我们迁安的方言呢?这个明显带有贬损、否定意味的词语,兼有不正经、不着调、没正行、没分寸、不知轻重、不懂尊卑的意思。无论大人小孩儿,听到有人这样评说甚至斥骂自己,脸上当然很挂不住了———一定是自己言行失当啦!再看看对人做出这样评说或者斥骂的人,一定是满脸的厌恶与不屑———认定对方不仅言行不当,而且品行不端!当然,有谁在矛盾冲突尴尬僵持的环境下,貌似“蔡伯喈”,实则妙语解颐、缓和冲突、化解矛盾,那又另当别论了。<br /> 蔡伯喈,历史上实有其人,就是鼎鼎大名的汉末女诗人蔡文姬的父亲,即东汉文学家、书法家、世称大儒的蔡邕,“伯喈”是他的字。蔡邕博学多才,通晓经史、天文、音律,擅长辞赋;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史书上对蔡邕的评价也仍然不错,说他严守礼节,奉母至孝———看来我们口里的“蔡伯喈”似乎与历史上的“蔡郎中”不很相干。<br /> 而文学画廊中“蔡伯喈”形象变化则很有趣。<br /> 在宋元间广泛流传的早期民间传说、鼓词、话本里,“蔡伯喈”被赋予了“荣贵负心”“背亲弃妇”“忘恩负义”的性格特点。故事的名称无论是“赵贞女”、“赵五娘”还是“蔡伯喈”、“蔡二郎”,情节基本相同:<br /> 读书士子蔡伯喈,家贫苦学,博通经史;父母年老,娶妻赵贞女,贤慧端淑,孝养公婆。蔡伯喈进京赴试,一去多年,杳无音信,被乡里称为“五娘”的赵贞女担负着赡养公婆的重任。大旱饥荒之年,五娘自己吃菜根、咽米糠,而以善人赈济的糙米煮粥孝敬二老。公婆盼子不归,加之少吃缺穿,冻饿而死。赵五娘剪发卖发,麻裙兜土,埋葬了公婆,而后身背琵琶,卖唱乞讨,千里寻夫。蔡伯喈考场得意,不但得中状元,而且被当朝宰相招为女婿。虽然偶尔念及老家年迈的双亲和发妻,但面对温柔娇艳的相府千金,蔡伯喈养尊处优,尽享荣华。当赵五娘餐风宿露,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相府时,蔡伯喈竟然贪恋富贵,不肯相认;又得知父母已经去世,更生了黑心,故意驱马踩踏五娘致伤。后来玉帝得知蔡伯喈恶行,派遣雷公、电母,以暴雷将他击毙。<br /> 当然,也有人为蔡伯喈鸣不平。“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争说蔡中郎。”陆游的这首《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对蔡邕深表不平、叹惋。而剧作家高明《琵琶记》中则为蔡伯喈精心设计了著名的“三不从”情节:欲在家养亲,父不从,被迫上京赴考;考中状元后,推辞牛府招婚,牛丞相不从,被迫奉旨“重婚”;婚后时刻怀念家人,欲辞官回家,朝廷不从,被迫在朝为官。父命,权势,圣旨,“三不从”的情节以及大团圆的美好结局,给蔡伯喈的忘恩负义蒙上了“全忠全孝”的美妙面纱,然而,高明的剧作文学成就再高,依然不能胜过民间传统道德评判的力量。<br /> “蔡伯喈”作为一个词语,历经千百年的沿袭使用,一直活在迁安方言土语之中。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宋元话本、元明戏曲这样的文学概念,也可能从未听说过有关蔡伯喈、赵贞女的任何故事,或者从来没有想过“蔡伯喈”这个词语竟还有什么渊源,但是,老祖宗口耳相传中承递下来的传统道德标准、价值评判观念,却灌注于我们血脉中,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无时无刻不在规范和影响着我们的言行。<br /> <br /> </p> <p> </p> 广告 相关推荐 迁安平青乐线道路维修工程何时启动?官方回复→ 2025/05/19 0评论 1044阅读 已中标!迁安这个镇将有新变化! 2025/05/16 0评论 834阅读 投放鲢鱼、鳙鱼苗!迁安这个大项目今年这样做…… 2025/05/19 0评论 801阅读 捡到包后,迁安小伙的操作让全网点赞! 2025/05/16 0评论 801阅读 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