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政产学研用角色如何定位 各方观点激情碰撞

政产学研用角色如何定位 各方观点激情碰撞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9-10 09:29:31 841阅读

  “我们有这么多企业,这么多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协议签了不少,真正能执行下去的有几个呢?”在9月8日至9日举行的“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企业创新与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研讨会上,刚一开场,国务院参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石定环一记反问,引起了与会者关于如何发挥政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为科技创新服务的热烈讨论。

  碰撞一:政府作用如何到位?

  老观点: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新观点:政府当导演,企业做主角

  “美国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科学研发指标处于中高水平,与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共处同一序列;而创新政策能力只位于中低水平,与巴西、南非等国家齐名。”科技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办公室主任徐建国表示,数据显示,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还很缺乏。

  “这个问题我也深有体会。这两年参加国家863项目评审会,真正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申报项目屈指可数。更有意思的是,有一所大学竟然单独申报技术装备制造项目。”石定环说:“没有企业参与,大学怎么能把装备做出来?这里就少了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该进行角色调整。”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独辟蹊径:“要从以往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转变为‘政府导演企业主唱’。”他认为,政府不应只限于为企业营造产学研合作的环境,“而应通过顶层设计推动企业创新驱动,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宏观引领作用。”“政府主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参加年会的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兰新哲表示赞同。政府应当最大限度降低创新风险,激发企业这个创新“主角”登上自主创新的舞台。他介绍,榆林市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引智借力对接产学研,已和全国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取得150多项科技成果。“否则,就吸引不了高效率的校企合作;也不可能有我们现在形成的产业集群。”

  碰撞二:什么制约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老观点:最缺的是资金;新观点:更缺的是意识

  “尽管国家反复强调要把企业打造成科技投入的主体、创新的主体,但近几年数据统计显示,企业在这方面的作为仍然进步不大。”石定环说,企业研发投入仅为销售额的0.93%,这与“十二五”希望提高到1.5%还有很大差距。

  “企业反映最多的是缺资金。”石定环说:“科技创新是需要投入,国家这几年也增加投资在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建国家工程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可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比例仍然很小。

  “我认为,我们还缺一种意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司长马维野表示,在硅谷失败是必修课,从苹果公司到惠普,从甲骨文公司到雅虎,几乎所有这些大牌企业都是靠创新赢得了天下。但这些真正从硅谷摸爬滚打出来的“硅谷高人”,在总结他们之所以成功时提的最多的却是“必修课”———失败。“失败是硅谷成功的要领,我们推动自主创新,也一定要宽容失败。”

  “可是企业害怕创新失败的损失,金融机构有保利的底线,加上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氛围,制约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与会专家呼吁,全社会都应该树立激励技术创新、宽容失败的意识,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