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泊火”从亚洲第一到连年亏损 几番挣扎难逃破产

“泊火”从亚洲第一到连年亏损 几番挣扎难逃破产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9-07 08:30:19 1228阅读

  从1912年到2006年,泊头火柴厂由出生到强盛到死亡。当新兴的打火机冲击越来越强烈,当火柴市场逐渐萎缩,泊头火柴厂经历了改制,兼并扩张了其他火柴厂,试图与外资合作,但最终因改革不彻底,没有在火柴行业之外寻找自己的后续发展产业,而最终在迟暮时破产。它的痛苦挣扎的失败,有市场的原因,有体制的原因,也有决策的失误。

  走过百年,只有气派的大门依稀透露出泊头火柴厂曾经的辉煌

  火柴厂曾养着大半个泊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火柴厂红火的时候,工人们每个月都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资、奖金,比当地其他行业多出了一倍还不止,就连厂里的姑娘、小伙在当地找对象都要挑来拣去。”目前担任泊头火柴办事处负责人的原火柴厂人事科科长郭希安说,那时的火柴厂养着大半个泊头。因为当时,泊头当地各街道办、合作社都抢着到火柴厂领糊火柴盒的指标,领了纸盒分发给家庭里老人、妇女,糊得多的家庭挣工钱不比在外上班的工资少。

  “家家户户糊纸盒,男女老少糊纸盒,曾是泊头当地一景。”郭希安说,泊头当地很多家庭贫困的孩子是靠家里糊纸盒养大的。

  辉煌时日产7亿根火柴

  那时候,要想进火柴厂上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偶尔进的新职工大多是职工子弟,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这种用工制度才发生改变,开始从社会上招工,因为工厂产量开始供不应求。

  1988年到1998年,是泊头火柴最辉煌的十年。因为从1988年开始,我国当时有一批较著名的大城市火柴厂陆续停产、倒闭,而泊头火柴厂突然发现社会上的火柴需求量很大程度上开始依赖泊头厂,增加产能后,产量从80年代末的日产300万盒狂增至90年代中期的日产700万盒,被称为“亚洲最大的火柴厂”。

  “当时出厂的火柴按箱(或件)包装,每箱里有100包,每包里有10盒,每盒里有100根火柴。”郭希安说,“现在算当时的日产量,我们厂的工人多了不起呀,那时还没有后来的完全机械化生产线,一根火柴有很多手工作业的环节。日产700万盒火柴,那就是日产7亿根呀!”

  兼并扩张难以挽回颓局

  河北省相关官员曾在接受采访时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放开对火柴每盒2分钱的价格控制,火柴业的发展出现井喷,山东、河南、北京、天津、广州、湖北、河北等地的火柴企业受利益驱动,盲目扩张,致使火柴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火柴企业为抢占市场,拼血本竞相降价,火柴业的红火局面维持了不足三年便转向萧条。

  上世纪90年代,开封、安阳、济宁、蚌埠等地的火柴企业相继破产倒闭,只有泊头火柴还在生产着传统火柴,同时走上了低成本扩张之路,先后收购两家已经破产倒闭的外地火柴厂——邢台临西火柴厂和安徽安庆火柴厂。

  泊头火柴厂原本希望借此打开全国性的市场,但很快这种愿望便落空了。由于打火机的兴起,当时全国的火柴需求量已经在下滑,木材成本、化工原料成本都在上涨,临西火柴厂生产泊头牌火柴没有多久便再次停产。

  而安庆火柴厂由于地处南方,当地工人工资远高于北方的泊头,而且在潮湿气候的南方生产火柴的氯酸钾等昂贵化工原料配比远高于北方,水土不服的泊头火柴最终黯然撤退。

  股份制改制改革不彻底

  1998年,泊头火柴厂进行股份制改制。郭希安说:“泊头火柴厂改制时,企业固定资产合计有5767万元,但国家没有从企业拿走一分钱,经过核算,这些资产恰好刚够‘保障在职和离退休职工的基本工资’。这之后,国有股份从企业全面退出,企业变为全员持股,从董事长以下至普通工人按照从80万~2000元不等的出资比例,‘集体买下了火柴厂’。”

  改制后,原来每盒100根火柴的包装标准调整为每盒75根,售价不变,节省了部分生产成本。但生产线上仍然日复一日生产着老式的泊头火柴,企业的管理制度等各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改制带给普通工人的好处是可以按月拿到20元的股权分红。即便企业几年来长期亏损,但分红却一直没有停止。背着沉重的体制遗留的包袱,泊头火柴厂坚持着前行。

  与外资合作转型不成迟暮破产

  此时,火柴市场逐渐走向夕阳,泊头火柴厂的管理层看到了这种趋势,也曾试图通过与美国合作找出一条新路,但只生产了一批专供轮船上使用的高灵敏度火柴,合作便因种种原因而中断。

  上世纪90年代末期,火柴厂计划从瑞典火柴集团引进资金和新技术,但外资要对企业控股,工人们坚决反对。

  2004年,火柴厂的销售收入比上一年下降了700万元,随后连年亏损。私营小厂虽是“散兵游勇”,但对大厂的冲击日渐激烈。而泊头火柴厂仍紧抱着主业不放,没有寻找后续转型产业,还在靠老本坚持着。

  2006年11月,最后一批产品出厂后,这家百年老厂迟暮破产。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