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气开发撑起唐山农村生态建设一片蓝天
沼气开发撑起我市农村生态建设一片蓝天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许贵元)近几年来,我市农村沼气开发建设稳步推进,已成为创建文明生态村的一大亮点。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发展沼气用户达到49.2万户,占适宜建沼气池农户的62.4%,覆盖全市3500多个村庄;大中小沼气工程达到1190多个,其中年产500至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25处;全市年生产沼气突破12.6亿立方米,折合标煤12万吨;年处理人畜粪便、污水垃圾1212.5万吨;沼气服务网点达到591多个。全市沼气户用率、大型工程开工率、中央资金完成率,以及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在全省名列前茅。
普及推广清洁的沼气,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对深化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种新型理念,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开发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推广和普及力度,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向农民深入宣传使用沼气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提高了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乐亭县适宜建沼气的农户普及率达到了50%以上,居全市前列。据该县主管部门领导介绍,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年产沼气480立方米,一个3口之家每年可节约燃料费用开支300多元,减少危害人身健康的碳排放物0.9吨。广大农民欣喜地说:“以前烧大锅做饭,满屋都是乌烟瘴气,白花花的墙壁慢慢就变黄、变黑,现在用上沼气以后,做饭又方便又卫生,厕所和猪圈里的粪便可直接用水冲进沼气池,难闻的臭味儿没有了,夏天苍蝇也很少了!”目前,全县已有3.3万户建起了规范的沼气池,农民开始享受“绿色能源”带来的幸福生活。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我市着眼于发展规模生产、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兴建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大中小兼顾、布局合理的“沼气工程”。近两年,我市在大力推广农户沼气、果菜棚室的基础上,又扩展到养殖场、联户沼气、农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基地等为联合主体的大型沼气工程,形成了立体循环发展模式。位于滦县滦古路邢各庄村南侧的滦县宝福种猪场,利用本场丰富的粪便和污水资源,投资600万元,建设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该工程引进丹麦技术、德国CSTR设备,日产沼气950立方米、日处理粪污40吨,年产沼气35万吨、沼肥4.3万吨。同时利用沼气发电,不仅为本场提供了生产用能,每年可节约电费20多万元,还为前邢各庄村433户农民提供了生活炊事用能,每年给农民节省开支20多万元。迁安市福源奶牛场投资405万元,建起一个容积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除解决本场和森罗寨村生产和生活用能外,还利用废沼渣、沼液制作有机化肥,并已注册“福盛”牌商标,生产的1000吨有机化肥,全部被迁安市生态园区订购。
为了使农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用上“放心沼气”,全市上下注重服务体系建设。到目前,全市已建立健全沼气服务组织167多处,服务网点累计达到600多个。在适宜沼气用户的农村,基本实现了县(市)有总站、乡镇有分站、村里有站点;检测设备、维修工具、沼气配件、技术人员比较齐全;各服务网点实行“一条龙”的服务模式,基本做到了“小故障当日解决,大毛病三天排除”。目前,我市沼气开发正沿着一条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轨道一路领跑,为我市农村生态建设撑起了一片蓝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