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艺术节回眸与展望
往届硕果累累 本届精采可期
——中国评剧艺术节回眸与展望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本报记者 卢山)
自2000年以来,为促进评剧艺术发展,文化部艺术司、省文化厅、市政府连续在唐山举办了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和六届中国评剧票友大赛。开始为一年一届,从第四届(2004年)开始变成每两年举办一届。纵观前七届评剧艺术节,在悠悠评韵中,展示了评剧艺术的累累硕果,扩大了评剧艺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了评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精品迭出,人才辈出。在前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沈阳评剧院、黑龙江省评剧院、吉林长春评剧院、石家庄市评剧院等40多个省、市、县级评剧团和一些民营评剧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各种题材的优秀剧目,如中国评剧院的现代戏《马本仓当“官”记》、革命历史剧《红岩诗魂》,天津评剧院的新编历史剧《狗不理传奇》《寄印传奇》,黑龙江省评剧院的革命历史剧《半江清澈半江红》,沈阳评剧院的农村题材现代戏《疙瘩屯》,本溪市戏曲剧院的现代戏《女人是座山》,石家庄市评剧院青年团的历史故事剧《胡风汉月》,唐山市评剧团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香妃与乾隆》、革命历史题材剧《红星谣》,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的红楼系列剧《刘姥姥》《贾母》等等,这些剧目竞相争艳在评剧艺术节的舞台上,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与此同时,通过连续举办的几届评剧艺术节,还培养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评剧人才,如:沈阳评剧院两度梅花奖获得者冯玉萍、天津评剧院两度梅花奖获得者曾昭娟、石家庄评剧院青年团两度梅花奖获得者刘秀荣以及中国评剧院梅花奖获得者宋丽、韩剑光,唐山市梅花奖获得者罗慧琴、张俊玲等。这些人才的涌现,在评剧队伍的发展壮大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前七届评剧节在评剧新剧目创作、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
叫响品牌,提高知名度。通过连续举办七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评剧艺术节已经成为我市重要的品牌文化活动,也让更多的人通过评剧认识了唐山、了解了唐山。在连续七届评剧艺术节中,我市共创作了《红龙泉》《冤家亲家》《嫦娥奔月》《大棚缘》《成兆才》《曹雪芹》《哑女》《人影》《红星谣》《徐流口》《贾母》《曹妃甸传奇》等20多台大戏。其中,《成兆才》《曹雪芹》应文化部之邀参加了全国优秀剧目晋京演出,《香妃与乾隆》荣获文化部第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刘姥姥》荣获映山红杯第八届中国民间戏剧节特别荣誉奖。在今年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中,我市丰润区评剧团创作演出的儿童剧《小英雄雨来》荣获“优秀剧目奖”(最高奖项),成为全国惟一获此殊荣的县区级剧团,实现了我省儿童剧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剧目零的突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评剧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更得益于连续七届评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而今日开幕的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在总结了前七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模式。
思路新、首创多。往届的中国评剧艺术节,基本上是与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同期举行,而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首次与陶瓷博览会脱离开来单独举行,这对活跃人民文化生活,促进艺术交流,推动评剧艺术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为鼓励评剧团体、演员进行高质量的创作和表演,艺术节将首次对研讨会宣讲人员进行评奖,首次将评剧节参演剧目的颁奖和评剧票友大赛的颁奖同时进行,首次举办京津唐儿童评剧票友展演。本届艺术节在资金方面,也采取了财政支持与社会筹集资金相结合的方式举办,艺术节闭幕后,将首次组织参演评剧院团到唐山市各县区进行商业演出。评剧艺术节进一步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为实现评剧艺术节的完全产业化运作进行有益探索。
覆盖面广,流派纷呈。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上将有17个评剧院团参加演出,基本既包括中国评剧院、天津评剧院、黑龙江省评剧院等全国知名的评剧大院团,唐山市评剧团、衡水市评剧团、凌源市评剧团等市级剧团,还包括唐山市丰润区评剧团、滦南县成兆才评剧团、迁安市艺术团、内蒙古宁城乌兰牧骑评剧团等县级剧团和宇扬评剧苑、崔莲润艺术交流工作室等民营剧团。在本届评剧艺术节上,评剧花派传人曾昭娟,评剧白派传人王冠丽,评剧白派传人王平,评剧新派传人王向阳,评剧洪派传人张俊玲等都将参加演出,可谓是流派纷呈、名家荟萃。参演院团之广,名角之众,将全面展示近几年来中国评剧艺术发展的整体水平,推动评剧艺术的交流,促进评剧艺术的健康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