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船长30年五次赴南极科考

他从一个农家子成长为多次带队远赴南极建设科学考察站的老船长, 30年不懈努力,被授予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昨日下午,原国家海洋局基地考察办公室党委书记魏文良来到石家庄,与省会市民分享他的南极故事。“我在59岁上获得了航海终身成就奖,别人说,老魏,这下给你的南极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我说,不,这还是个逗号,只要国家需要,我还要再到南极,再去看看那片神奇的土地……”接受记者采访时,63岁的魏文良依然壮心不已。
第一次驾船到南极遭遇生死考验
魏文良是辽宁瓦房店人,言语之间,透露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之气。8月3日,这位曾经五次驾船执行科考任务的老海员来到石家庄,与省会市民分享自己的南极故事。
魏文良17岁参军入伍,两年后便当了军官。1984年11月,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南极考察队远征南极,并于次年在南极洲乔治王岛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魏文良说,他在1986年得到任务,开始进行远航南极的准备。1987年,第五次南极科考队准备建立第二座科考站南极中山站。魏文良当上了当时的科考船极地号的船长。没想到,第一次远赴南极,科考船便遭遇了生死之旅。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南极大陆逐渐展现在大家面前。当时,大路离船只有400多米。所有的船员兴奋不已,正准备抛锚、卸货,没想到,眼前一个60多米高的冰山“突然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发生了冰崩,海面上出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水柱。冰碴和海水一下子漫上了船舷。“巨大的冰块还将铁船撞出了一个大口子。”魏文良说,巨大的变故面前,所有的船员们都惊呆了,不少人开始展开撤离。幸运的是,在冰山前进到距离科考船几十米时突然停住了,原来,冰山的底部卡在海底搁浅了。
“当时,极地号周围都是几十米上百米的冰山,要想突围非常困难。”魏文良说,冰崩发生7天后,奇迹终于出现,冰山之间出现一个缺口。“我马上下令科考船全速前进,从豁口冲了出去。冲出之后两个小时,那个豁口也合上了。”魏文良说,“太危险了,如果当时稍微犹豫,就有可能出现船毁人亡的可怕后果。”
最大心愿是驾驶国产科考船再赴南极
魏文良告诉记者,在南极,最大的困难便是寒冷和大风。“南极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刮6级以上的大风,也经常出现零下五六十度的低温。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科学考察活动,难度可想而知。”魏文良说,在南极,轻微的烫伤不用医治,在外面冻一冻便能痊愈。
从1987年后,魏文良前后去了五次南极,每次都要在那里工作和生活很长时间,经历了中山站和昆仑站两大科考站的建设全过程。
魏文良告诉记者,中国第一艘科考船叫“向阳红”,只去了南极一次,发现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南极的科考任务。此后,又从芬兰购买了一艘退役船,也就是后来的“极地号”,这艘船使用了6年。此后,又从前苏联手中购买了一艘北冰洋补给舰,被我国改造为“雪龙号”。据介绍,这艘船在设计之初是运输为主,排水量较大。“这艘船性能稳定,已经使用了20年。”魏文良说,他最大的心愿,便是能驾驶中国自己建造的科考船在海洋中乘风破浪。
据魏文良透露,目前,关于建设新一代科考船的计划已得到批复。“我们新建的这艘破冰船将采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方式建造。目前,已经通过国际招标选中了芬兰一家造船公司。该船长度为120米,设计的破冰能力是能在1.5米厚的冰上航行。预计这艘船将在2014年年底建造完毕。”
2008年,魏文良获得了中国航海终身贡献奖。“当时有人对我说,老魏啊,这下的航海事业可以画个句号啦。我说,这不是句号,还是个逗号,只要国家需要,我还要继续上船,再去南极看看。”老魏告诉记者,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南极科考事业已取得长足进步,在天文学、高空物理等领域的科研水平已跻身国际一流。(记者 郭天力 实习生 宋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