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天堂里你过得还好吗?”

8月30日,“2011年度感动河北人物”杨森放下手头儿忙碌的工作,一大早从北京出发经过一路颠簸来到沧州市海兴县北齐村,在“妈妈”支文萍的坟前摆上老人生前喜爱的蛋黄派、薯片、饮料等祭品,长跪在老人的坟前和“妈妈”拉起家常。
“妈妈”三次入梦来
早上5时,杨森早早起床,将提前买好的祭品一件件地装进背包。7时许,杨森和朋友冒着晨雾驱车赶往海兴县。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轿车下了京沪高速,因为晨雾弥漫,道路经常阻塞,车辆行驶得异常缓慢。一路上,杨森情绪低沉话语不多,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对“妈妈”的追忆。杨森说,自从“妈妈”今年1月7日离开以后,“妈妈”房间里再也没有亮起等候他下班回家的灯光。睹物思人,每当看到“妈妈”的遗物,他和妻子脑海中便浮现出老人的音容笑貌。4岁的女儿妞妞也总是追着他和妻子不停地说:“我想奶奶啦,奶奶去哪儿了?”杨森就和妻子骗女儿,说奶奶回老家了。
杨森说,这些天,他尤其想念“妈妈”,竟连续三次梦见“妈妈”清晰的模样。梦中,“妈妈”埋怨杨森不经常去看她。一次,杨森半夜从梦中醒来,就再也没有睡着,他独自一人站在老人生前所居住的房间里,“妈妈”的影子在他的眼前挥之不去。尽管要到上海出差,尽管手头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杨森决定立即到“妈妈”的坟前祭奠。
长途跋涉坟前祭“妈妈”
8月30日上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长途颠簸,下高速、走公路,再穿过一条两旁布满温室大棚的泥泞小路,汽车驶进了海兴县张会亭乡北齐村。穿过村东北角一条两旁长满芦苇的泥泞小路,就能看到掩映在一片青纱帐里的“妈妈”的坟墓。杨森紧走几步来到“妈妈”的坟前,将背包里“妈妈”生前喜爱的蛋黄派、薯片、饮料等祭品一一摆上,并长跪在老人的坟前和“妈妈”拉起家常来,“妈,儿子来看你了。天堂里你过得还好吗?在那边一定照顾好自己,我们都挺好的,不要挂念我们。”说着说着,杨森的眼角湿润了,难忘17年的母子情,这位陕北汉子又一次落泪了。
按照当地的习俗,杨森和“妈妈”的族人们一起放鞭炮、烧纸钱进行祭奠。之后,杨森又在“妈妈”的坟前絮絮叨叨地聊了好久才不舍地离开。走到来时的小路,杨森一步一回头依依不舍地和老妈告别。
拜托族人代为祭拜
祭拜完毕后,杨森和族人又谈起了“妈妈”。
杨森能够照顾老人17年,并且在老人去世后还能来祭拜,对此,族人十分感激、钦佩。
杨森说,今后他会把海兴当做自己的家,会经常回来看看,一有时间他就会回老家给“妈妈”上坟祭奠。“妈妈”的一个外孙子也在北京工作,他和杨森还成为了朋友,并表示会亲自为杨森带路,一起回老家祭奠祖辈。临走的时候,杨森拜托族人,在清明节等祭奠的日子如果他无法赶到时,能够替他为“妈妈”进行祭奠。
新闻回顾
17年前,父母双亡的陕西青年杨森到北京当兵。在军地联谊会上,他结识了北京东城区孤寡老人支文萍。此后,他一直把老人当亲娘一样照顾,而这一照顾便是17年。今年1月7日,老人安详离世。(记者 韩泽祥 代晴 实习生 王雅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