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爱心妈妈:帮助近40名聋哑儿童走出无声世界


杜虹影(左二)和孩子们在一起
杜虹影,保定市聋哑儿童语音培训圈子里的一位“名人”。六年来,她用爱心让近40名聋哑儿童走出无声世界,像其他孩子一样用语言沟通交流,快乐地学习、生活,被聋哑儿童们尊称为“妈妈”。
巧遇残疾老者 让她萌生了开学校的想法
记者来到杜虹影的语训学校时,发现学校并没有任何宣传。杜虹影说学校从创办之初一直在普通的居民房内,这是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接受培训。
说起当初为什么会开办“恩贝”学校时,杜虹影说,2006年春节期间,她路过华北电力大学的门口,看到露天坐着一位双脚残疾摆摊配钥匙的老人。出于对老人的同情,她用5元钱配了一把1元钱的钥匙。交流当中她发现老人是位聋哑人,就示意老人不用找零了。谁知老人自尊心极强,在她走后等红灯的时候,一瘸一拐的追了上来,用手势一遍遍地表示她是好人。
这件事深深感动了杜虹影,恰逢当时一个朋友的孩子也是聋哑儿童,为了帮助这个孩子,便萌生了开学校的想法。
为办学校,她曾经“偷艺”
想办聋哑儿童语音培训学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杜虹影当时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售票员,一没资金,二没经验,加上自己还是一位单亲妈妈,办学之初时,四处碰壁。她曾到过几家语训学校拜访学习,均被婉转谢绝。
一次,北京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谢绝了她的来访,她就装作等待孩子的家长,站在门外听语训老师给孩子上课,一点点地去听并模仿老师的语速,去悟老师给孩子说话的用意,寻找最合适的方法去教自己的学生。
没接受过任何语言康复专业培训的杜虹影,不会那些专业规范的教学形式,她根据孩子的特点为孩子量身定做康复计划,通过吃不同食物的方式来锻炼孩子构音器官的协调性,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孩子的听觉能力。就这样,她一点点摸索着积累教学经验,办成一所独具特色的家庭式语言康复学校。
“一直练,直到舌尖充血”
由于学校的规模小,教学条件、环境都不是很理想,在杜虹影的学校里,仅有的三位老师都是她学生的家长。“她们比聋儿家长更理性的爱孩子,这里所有的孩子都非常自然地喊每一位老师‘妈妈’,孩子们喊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杜老师说。
在杜虹影学校里接收的十几名孩子当中,有几名孩子是从大的语训学校退回来的,语训难度非常大。杜虹影不但没有拒绝他们,还在训练他们时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方法。为让孩子全身放松,避免气带发声,启用声带发声,杜虹影教课时让孩子躺在床上,而她则跪在地上,用手势和气流了解孩子的发音。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字,发音要教上十几遍。
“一次,一个孩子练习发音,一直练,一直练,直到舌尖充血。”杜老师说着,眼睛湿润了。她说“孩子们真的不容易”。
当记者问起杜虹影有没有压力时,杜虹影却笑了,她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工作,是挑战,是一种享受”。
“认可、尊重比什么都重要”
就在几天前,杜虹影刚刚做完一次手术。其实这次手术早就能做,杜虹影为了让孩子们的语训不受影响,拖到了现在才去做。这期间,学生的家长们都很担心她的身体,这让杜虹影非常感动,她说:“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认可、尊重比什么都重要,成为别人需要的人是我一生的追求”。
为了照顾别人的孩子,杜虹影失去了太多与自己女儿相聚的时间,她却没有放弃过,也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在“恩贝”这个大家庭里,每一个孩子都叫杜虹影“妈妈”。她用母亲一样的爱对待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孩子。每当看到孩子们像其他孩子一样快乐地学习、生活,杜虹影都会感到莫大的幸福。杜虹影说,她经常在想,如果几十年后当这些孩子再聚首时,她看到这些值得骄傲的儿女,一定是世上最幸福的妈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