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县张丽媛:休学一年照顾瘫痪父亲
2011年6月初,万全县旧堡乡旧堡村21岁的张丽媛通过专升本考试,从河北师范大学考入河北农业大学。然而,就在张丽媛拿到录取通知后,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张延平在工地上突发无骨折无脱位性脊髓损伤疾病。到了新生报到时间,张丽媛毅然办理了休学手续,回家照顾父亲。自学医书、上网学习,经过张丽媛一年的精心照料,瘫痪的张延平奇迹般地逐步康复……
艰难困苦中的温馨父女
8月21日,记者来到张丽媛家所在的小巷子时,他的父亲张延平正在巷子里散步,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扶着墙壁,略弯着腰,脚步有些蹒跚。听到有人在后面喊他,张延平缓缓转过身,那是一张憨厚而欢快的脸。看来他的身体恢复得不错,心情也很好。
边走边聊,刚刚谈起女儿,张延平就更高兴了:“我闺女是个好闺女呀,我拖累她了,你们都劝劝,说啥也要让她今年去上学,我好得差不多了……”
走进院子,张丽媛迎了出来,听说是记者来了,她微笑着,边轻声说“快进吧”,边扶着父亲往里走。
老乡们指着满院的蔬菜说,这都是闺女种的,原来啥都不会,为了节省点开销,除了帮父亲恢复身体,做家务,还抽时间学会了干农活,而且有模有样的。
张丽媛家是三间瓦房,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家里一台电脑是用来学习的,张丽媛学的是信息与科学专业。炕上放着康复用的腰部诊疗器,艾灸器……这些都是张丽媛为了给父亲在家康复而学习来的技术。
对大家的赞赏,张丽媛非常淡定,而平时少言寡语的张延平则一个劲儿地说:“我耽误孩子了,不能再耽误了……”
父亲瘫痪,女儿毅然休学
张丽媛和张延平是一对相依为命的父女。
张丽媛上初一时,父母离异。妹妹跟了母亲,张丽媛与父亲相依为命。张延平是个木匠,常年在外地打工,张丽媛与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上高一时,疼爱她的爷爷、奶奶相继过世,父亲打工不再远行,而是在附近县、区。
2009年高考时,张丽媛考上了河北师范大学,尽管读的是专科,父亲还是高兴得合不拢嘴,干活更加起劲儿。2011年,张丽媛通过专升本考试,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张延平干劲儿更足了,女儿是他的精神支柱。“我的工资在涨,你的学费也在涨。只要你读下去,我就供你上学。”张延平幸福地安慰着,张丽媛备感温暖。
2011年6月8日凌晨5时,张延平一觉醒来,准备下地做工。他突然发现双腿不听使唤了,随后发现双臂也不能动。他急忙喊工友过来帮忙扶他下床,但还是站不起来。工友们慌了,急忙把他送到医院。
当天中午,张丽媛接到亲戚的一个电话,“你爸住院了,你能回就回来吧。”
第二天早晨6时,经过一夜颠簸,张丽媛乘火车赶回张家口。当张丽媛怀着忐忑的心情推开病房门,一眼就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张延平,床边围着几位亲戚。“爸,您怎么了?”看到平日健壮的父亲躺在病床上,一股凉气从脚底传遍张丽媛全身,虽然还不知道父亲的病情,但她觉得肯定轻不了。“闺女,你咋回来了?我没事。”看到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女儿,张延平有些惊讶,更多的是惊喜。“爸,我们明天毕业,我提前离校一天。我拿到(专升本)录取通知书了。”张丽媛忍着泪水,强颜欢笑,希望自己的学业能给父亲带来些许安慰。
带着父亲脊髓样本,张丽媛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进一步检查。3天后,医生打电话给张丽媛,检查结果出来了,张延平得了无骨折无脱位性脊髓损伤疾病,是常年劳累、常年受凉所致。医生说,“小姑娘,你父亲可能瘫痪,即便奇迹出现,也无法下地干活。”
刹那间,张丽媛一阵晕眩,眼泪止不住往下落,在楼道待了好久。她不愿相信平时都没打过针的父亲会得这样的重病。
抹去泪水,张丽媛一步步挪到病房。“怎么样孩子,我没事吧?”父亲疑惑地问。“没事,爸爸。”张丽媛说。
随后住院20多天,家里的积蓄花光了,转院到北京大医院治疗成了奢望,张丽媛带着父亲回家保守治疗。
出院时,好心的医生安慰张延平说:“好好进行康复治疗,顶多半年你就能下地。”
医生的这句话,不仅给了张延平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也给了张丽媛支撑自己的力量。她选择了休学,决定在家照顾父亲,并且一定要让父亲站起来。
悉心照顾,奇迹出现
在家里康复治疗谈何容易。没有钱,条件差,张丽媛又不懂医学,她偷偷哭了好多次。
刚回家时,张延平的双腿不能动,不能自己翻身,双臂只能稍微动一动,双手却不能弯回。而当时正值夏季,张丽媛担心父亲躺的时间长了起褥疮。她每隔半个小时,就给父亲翻一次身。张延平身高一米八三,又不能动,张丽媛给父亲翻身成了大问题。往往翻一次身,就需要5分钟。可刚刚翻过去一点,又落了回来。气喘吁吁的张丽媛有时要努力几次才能让父亲成功翻身。
除了帮父亲翻身,张丽媛还要做饭,那时候,整个人忙得像是个陀螺。
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张丽媛仍然说,当时根本就不知道累,也顾不上想这些。
张丽媛一直有个念头,只要治疗手段够得上,父亲能够康复,能下地行走。
于是,她购买了医学方面的书籍,并上网学习康复治疗知识。
在周末,住在本村的妹妹也过来帮忙。姐妹二人吃力地把父亲扶起靠着被子坐一会儿。
一个月后,张延平终于能坐稳一会儿了。张丽媛激动地鼓励着父亲,父亲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之后,姐妹二人又开始扶着父亲坐在炕沿边,让父亲的腿耷拉下去且能够弯一弯。
按摩胳膊和腿,捏僵硬的手指,用艾条熏腿部穴位……张丽媛充分运用学到的知识,给父亲进行康复治疗,用艾条熏穴位一次就要两个多小时。“抬腿。”
躺在床上的张延平听着女儿的口令,努力地抬着腿。尽管腿不听使唤,但他努力地想着抬腿。“这是我从网上学的,你的思想上要有做运动的潜意识。”张丽媛解释着,父亲努力配合着。一段时间后,张延平的脚趾头能动了。
3个月后,在张丽媛姐妹的搀扶下,张延平能站立了;4个月后,能拖拉着腿走路了;5个月后,能扶着轮椅走动了;6个月后,僵硬的手指能弯曲了,还能自己吃饭了……
张丽媛用心记录着父亲的每一点进步。
为了让父亲加强锻炼,张丽媛为父亲买了一根拐杖。
“为什么不给我买两根拐杖?”张延平有些不解。“怕你有依赖性,不主动去锻炼。”张丽媛的回答令人意外。“医生不是说我半年就能好,怎么过了半年还不好。”干惯体力活的张延平,在家憋不住了。他想下地干活儿,想知道究竟得了什么病。有时,他还对张丽媛发脾气。
张丽媛尽量哄着父亲高兴,刻意回避病情,忍着父亲的抱怨。
再苦再难也要完成学业
一直以来,张延平是靠手艺吃饭的,他是个木匠,每年收入还不错,除了孩子的学费,两人的吃喝没有问题。可是他这一病倒,父女二人的生活紧张起来。村里给他们办理了低保,以暂缓生活上的困难。
今年春天,在父亲的指导下,张丽媛学会了“开荒种地”。她把100多平方米的小院翻了一便,种了西葫芦、豆角、西红柿、茄子、黄瓜等蔬菜,还种了糯玉米。这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还能给邻居们送点菜。
屋檐下堆放着的200多斤煤,遮盖了好几层。张丽媛说等天冷了取暖用。为了省钱,做饭不烧煤。亲朋好友送的玉米秸秆,她已经烧了一年多。
生活困难,但张丽媛的脸上常挂着笑容。这笑容既是鼓励父亲,也是因父亲的逐步康复而欣喜。
如今,张延平拄着拐杖能独立行走了,生活上基本能治理了。邻居们说,这个奇迹是张延平的女儿创造的。
去年8月27日,在新生报到时,张丽媛向河北农业大学办理了休学手续,回家照顾父亲。“别人高高兴兴报到,我却忙着办理休学手续。”张丽媛说,她非常想看看美丽的校园,但她没时间,办完手续还得回家照顾病重的父亲。
如今,一年过去了,新学期又要到了。“女儿,你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你也该回校去完成你的学业了,没钱先借着读,以后慢慢还。”尽管张延平舍不得离开女儿,但看到劳累了一天的女儿仍抽空捧着大学书籍看,他实在不忍心再耽误女儿了。
张丽媛口头上答应着,可是她也有自己的顾虑:“毕竟父亲还不是完全自理,做饭、洗衣、收拾家都是问题,我上学又在保定,不能经常回来,要是近点,我还能每个星期回来一次,做好饭冻起来热热就行,脏衣服攒起来我回来洗,还可以给他洗洗澡……怎么也得把父亲安排好,我才能放心,至于经济上的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具体到每一个家庭,琐事就是一大堆,并非旁观者能够预料到的。虽然张延平已经大好了,张丽媛也可以继续学业,可是张家父女还是有着一个又一个难过的坎儿,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地跨过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