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啥事,找明星” 石梯子沟村群众眼中的史明星
史明星已经去世一年多了,但迁安市石梯子沟村村民中心三楼东侧,他那间办公室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打开房门,屋内窗明几净,好像屋子的主人刚刚离去……
他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一心一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没有史书记的倾心为公、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石梯子沟村百姓如今的幸福生活啊!”8月24日,记者和现任石梯子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桂文一见面,提起曾共事24年的老支书史明星,张桂文眼圈就红了。
没有谁比他更清楚,从劈山开路到引水上山,从兴办采石场到建设旅游观光农业,从千亩“围山转”到举办“观花节”,为了实现“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誓言,史明星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和艰辛……
“在他的心里,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村民张桂森告诉记者,村民遇到大事小情,他总是想尽办法帮忙解决。当村支书32年,担任迁安市人大常委20余年,他从没有为自己捞过一点儿好处。多年来,他先后为村里30多人找到称心的工作,就在去世那天,他还打电话给一个公司老总,希望能为一位村民安排一份工作。
对于村里的困难群众,史明星更是倾注着无限的真情。
那是在1994年,史明星有一天来到村民史明德家。见到身患脑瘤的史明德躺在床上,患有智障的妻子蜷缩在屋角,地上是两个年幼的孩子。此后,史明星就把史明德家的事当成自家的事,一次次垫付医药费带史明德去看病,还组织村民为他捐款。后来,两口相继去世,史明星拉着两个孩子的手说:“别怕,今后村里就是你们的依靠。”十几年过去,史明德大儿子结婚时,史明星又以父亲的身份操持婚礼、担任主婚人。
村民郭秀艳一直珍藏着一张一家三口在天安门前的合影。2009年夏季的一天,郭秀艳的女儿突发重病,史明星当即安排车辆,送孩子到唐山治病,后来又帮忙借车转院到北京。孩子出院的时候,史明星嘱咐前去接他们的村委会主任张忠:“如果医药费不够,村里就先垫着。一定记着,带他们到天安门前照张相,他们去一趟北京不容易!”“后来,孩子几次去北京复查,没少麻烦他,从没见他烦过。就是至亲,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啊!”郭秀艳心里满是感激。“群众选我们当干部,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必须一心一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提起老支书生前的教诲,张桂文感慨万千:集体有了钱,他把钱用在生态村建设、教育事业和村民的福利待遇上;为了方便群众,1994年村里便实施了村民事务代理制,车辆保险、计划生育、宅基地审批、交通事故纠纷等各类事务全由村干部无偿代理;村里唯一一辆轿车,村民有事外出,可以无偿使用……
他的心里只有百姓,从来就没有自己
“有啥事,找明星!”多年来,这句话渐渐成了石梯子沟村乡亲们的口头禅。
村民史明柱,虽然年龄比史明星大几岁,可提起史明星这个“老兄弟”,史明柱满怀敬佩:“他心里只有百姓,从来就没有自己。”
史明柱说,史明星遇事有远见、经营有头脑。这些年,史明柱搞起了家庭旅游,有困难的时候没少请史明星帮忙。“其实以他的见识和人际关系,要是自己办企业,早就发财了!”
石梯子沟村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村集体的采石场开发早、效益好。近年来,有不少私企老板找上门来,想收购村里的采石场,并承诺让史明星“入干股”,但都被他严词拒绝。村民石雨利曾多年担任村采石场场长。一次听史明星提及此事,便和史明星开玩笑:“这么好的事,你咋就不答应呢?”刚刚还说说笑笑的史明星立马脸沉了下来:“让老百姓戳脊梁骨的事儿,我哪能干?”
在史明星的带领下,石梯子沟的乡亲们一天天过上了好日子,全村个人储蓄存款累计已达4000多万元。但是,他自家的日子却一直紧紧巴巴。1997年,村“两委”决定开发农家旅游。为了给村民带头,他率先建起了农家饭庄。投资虽不大,但他还是欠下不少外债,至今还有几万元没还清。
然而,多年来,他外出给村里办事,没领过一分钱补助;上级发给他个人的奖金,他也从没领过,至今村里的账上还有他的1.2万多元。“就在去年大年三十,他还用自己‘转干’后第一年的全部工资2万多元,为全村60个科学发展示范户购买了奖品。”村委会会计张艳文说,“当时,我还劝他用这笔钱还家里的外债,可他却说,自己能‘转干’,是全村人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荣誉我得了,钱可不能独占。”“为了全村百姓的幸福,为了石梯子沟这个集体,他顾不上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亲人,甚至不顾及自己的身体。”村委会主任张忠告诉我们,在全村开发建设千亩“围山转”期间,史明星带领党员群众吃住在荒山上。有一次,他的母亲骨折住院,他没有下山去伺候;家里失火,房子险些烧落架,他仍然没有下山;身患胃溃疡,最后发展到胃穿孔,晕倒在山上,是大家伙儿把他抬下了山……
“史书记走后,我那个悔啊!我咋就没好好关心一下他的身体呢?”史明星去世后,张忠才知道,史明星那段时间已经连续输了8天液。病逝那天早上,史明星原本要去医院检查身体,结果因为忙,他竟然给忘了。“如果出事那天他能先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那几天他能好好地休养一下,没准儿就没事了。为了石梯子沟,史书记把命都舍了呀!”说话间,张忠痛哭流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