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改善两个环境企业新期盼
“对企业来讲,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日前,省企业家协会会长王永忠对记者说,在区域竞争中,市场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流向。
有关资料显示,企业在地区间的流动,其中固然有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布局需要,但一个地方市场环境的好坏也是企业选择留与走的重要原因之一。
“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更需要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采访中,谈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发展环境,很多企业家呼吁,在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的过程中,我省应进一步规范基层执法,加强市场监管,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企业主体的合法权益。
罚单能不能再少些
一提起执法环境,企业家首先想到的是罚款问题。
“不是说不能罚款,如果企业在经营中确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当然应该处罚。”沧州一位餐饮企业负责人说,但毕竟罚款不是根本目的,不能以罚代管。
“现在企业经营成本中罚款已经占了不小的比重。”一位来自温州的企业家说,企业最怕个别基层执法人员变着法地利用政策弹性空间,以检查、验收、整顿为名,打着合法的旗号,对企业横挑鼻子竖挑眼,造成企业罚单不断。
“一张不科学的罚单、一张让人不服气的罚单、一张吹毛求疵的罚单、一张不该罚却罚了的罚单,完全可以毁掉一个地区的软环境。”河北省浙商协会秘书长陈千朗说,很多企业家在投资之前,都会向朋友打听投资所在地的发展环境如何,如果罚单不断,企业家口口相传,谁还敢来投资?甚至已经落户的企业都可能会远走他乡。
对此,很多企业家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基层执法单位应进一步规范执法监督,让罚单少些再少些,让企业轻装上阵。
企业不能成为“唐僧肉”
除了罚款,“吃、拿、卡、要”和乱收费也成为企业的包袱,扰乱着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省有55%的企业希望职能部门减少对企业的收费。
有企业家反映,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尤其是基层执法单位会用强行摊派报刊、借用车辆、报销饭费或油费、带上企业人员出门购物等方式增加企业负担。
7月20日,一位唐山的企业家告诉记者,他在某县投资建设了一个铁矿,刚打了个“炮眼”,还没产出矿石来,就有三拨儿“不速之客”蹲在那里等着收费。
“在市场监管中,有的基层执法人员不是真心去帮扶企业,反而抱着‘吃大户’的心态。”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陈璐说,权大的吃大口,权小的吃小口,沾边的也要蹭一口,这样吃来吃去最终会把好端端的企业吃黄了、吃跑了。
有些地方检查、评比过多,也干扰和影响着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一位在上海和河北同时开办公司的老板向记者反映:“在近几个月中,上海没有一个执法部门到企业检查,而河北的有关部门上门检查了好几次。”他认为,如果这种检查有利于企业安全生产和守法经营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有的检查并没有实际意义,反而让企业在疲于应付中影响了生产经营。
对企业主体应一视同仁
“有的地方,对外来投资商,掏心掏肝地制定出最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但对本地中小企业却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表面上看,当地似乎是在力图优化环境,但实质上直接导致了市场不公平。”采访中,有企业家向记者反映。
“这种情况不利于一个地区形成产业聚集。”陈璐说,对于同类企业来说,产业聚集可以促进企业间的交流;对于上下游关联企业来说,产业链上任何一家企业的技术突破,都会给整个产业链带来利益。所以给个别企业“吃小灶”、不公平的市场环境,实际上不利于每个企业的发展。
“为打造良好发展环境,很多地方对重点企业实施挂牌保护,严禁不规范执法行为侵害这些企业的合法权益,这当然是好事。”王永忠说,但是那些未列入挂牌保护的企业,是不是就不需要保护合法权益了呢?所以,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需要从方方面面加强治理,并不是靠挂几个牌子就能建设出来的。
“一方面,要保护企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市场监管。”陈千朗说,有些企业确实存在经营不规范问题,譬如制假售假、偷漏税款、低价竞争等等,对这些情况,如果不加强监管,就会让守法经营的企业吃亏。长期如此,则会“劣币”驱逐“良币”,让诚实守信的企业难以生存,这样不利于市场的健康、长远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