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依靠科技创新助推城市转型综述
科技创新增动力
——我市依靠科技创新助推城市转型综述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王亮、刘晓荣、孙愫)
编者按:市委书记王雪峰在市第九次党代会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目标的战略之举和必由之路。要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推动经济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近几年来,为确保唐山在“转方式、调结构”上走在全省前面,我市不断出台重要举措: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产业,持续推进节能减排……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唐山这座传统资源型重工业城市的转型,促进了唐山科学发展、争先进位,使唐山向科技创新型城市、生态城市、工业强市大步迈进。为总结“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的可喜成果,鼓舞斗志,增强信心,进一步把“转方式、调结构”推向深入,本报从今日起在“科学发展成就辉煌——转方式调结构”栏目中陆续刊发三篇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在市区东部,有这样一座工厂,林立的烟囱冒出淡淡白雾,厂内随处可见绿地、花园,宽阔的道路和现代化的厂房干干净净。这片花园一样的地方就是具有1600万吨产能的唐钢公司。唐钢近几年累计投资26.8亿元进行科技创新,实施了26项重大节能减排项目,迈入了世界最清洁钢铁企业的行列。
已有130多年历史的开滦煤矿,依托科技创新,利用干熄焦等技术能把一块煤卖出32次;煤化工企业实现了循环发展:所有副产品全部开发加工,园区内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
这些只是我市依靠科技创新助推城市转型的缩影。“科技创新是唐山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唐山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市委书记王雪峰这样要求。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依靠资源起步,却不可能依靠资源获得恒久的优势。伴随着唐山资源开始趋向枯竭,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于发掘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唐山经济发展活力。把科技创新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瞄准重点领域,以科技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平台建设、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高了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不仅成功延伸产业链,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而且培育出一批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据统计,2011年,全市申请专利、授权专利比上年提高15%,转化实施重大专利技术150项;完成省级以上自主创新产品、新产品5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今年上半年,已申请专利1360件,增长15.5%,转化重大专利81项;全市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25亿元,与高校、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项目62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市累计达到84家。
立足转型发展 优化环境推动
作为一座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资源型城市,一座因煤而建、因钢而兴的城市,如何加快城市转型的步伐、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完成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市委、市政府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唐山要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全国靠前的位次,就必须走转型发展之路,走创新发展之路,而转型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市委八届七次全会以来,唐山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工作之一列入了“十二五”规划。就科技创新工作,市委书记王雪峰强调,“要以放眼全球的视野、以洞察历史的智慧、以决胜未来的眼光,把科技创新始终放在心上、紧紧抓在手上,尽快抓出成效”。
2010年1月,唐山被列为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唐山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迸发出蓬勃的科技创新动力,一项项支持科技创新措施的具体方案适时出台——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批政策性文件先后制定实施,进一步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政策性保障。
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市级及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重点实验室等各类科技研发机构137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1个和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3个。拥有本科院校3所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形成了支撑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工程化研究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新型政产学研协作新模式。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的合作,重点推进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以及专利对接等创新合作平台,聚集优质科技资源。目前,中心与拓普生物共建的“功能酵母产品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揭牌成立;与智诚电气共建的“唐山电气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签署合作协议;与唐山海泰能源公司共建了“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
强化科技创新考评和奖励。2011年,唐山制定了《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并增加了权重,对县(市)区重点考评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等方面内容,评选科技创新优秀县(市)区;对企业重点考评研发投入、创新成果、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方面内容,评选科技创新优秀企业,今年市委、市政府专门拿出180万元给予了奖励。
一项项卓有成效的措施,为全市科技创新培植了肥沃的土壤。
瞄准重点领域 科技项目带动
科技创新,重在产业。我市瞄准重点领域,一方面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促进传统产业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向转变;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起具有唐山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依托钢铁产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做强做优精品钢铁产业。推进唐山国家钢铁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制定实行了《唐山市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路线图》计划,组织实施了“中薄板坯经济洁净钢平台建设”等一批重大技术创新示范项目。
依托煤、盐、油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加速培育扶强精细化工产业,以煤化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三大化工产业链向精细化工产业链延伸为主线,扎实推进了差别化粘胶短纤维生产线集成开发、焦炉煤气制甲醇及深加工技术、有机硅单体生产及下游深加工技术研发与转化等一批项目的实施。
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了高速动车组、水泥成套设备、冶金矿山机械、采选煤机械工艺技术研发等一批项目。
培育扶强新能源产业,大力培育发展以风能太阳能开发、纯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诸多努力,终有收获。我市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等捷报频传,以北车集团唐山公司高速动车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玉田海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迁西金信太阳能玻璃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唐山曹妃甸电动汽车研发与检测公司、普林亿威公司、锂源公司、优科利尔公司为代表的电动汽车、新能源产业,以晶源电子SMD石英晶体谐振器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唐山开平科技产业园为代表的一批省级园区,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市转方式、调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产业支撑。
打造核心平台新兴产业驱动
2010年,唐山市高新区晋升为国家高新区,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搭建了一个核心平台。
依托这一核心平台,目前我市在机器人、焊接、汽车零部件、选矿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及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5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依靠科技创新崛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助推全市转型发展的“发动机”,发挥澎湃的助推驱动力。
在唐山开诚电控集团的生产车间,一台长度大约1米、高不足0.5米的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在工作人员的控制下行走自如。这种机器人具有防爆、越障、涉水、自定位、采集识别和传输各种数据等强大功能,前部有摄像探头用来采集图像,采集到的信息可及时传到后台,前面的情况一目了然。“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工作人员自豪地说。
目前,在我市的高新区已有6种机器人实现或基本具备产业化生产条件,且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已通过国家科技部认定,成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根据规划,未来5年内,唐山将以开诚电控、唐山开元、唐山松下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推进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中厚板焊接机器人等重点产品的研发制造与产业化,力争到2015年形成核心专利100项,建成年产值超过200亿元的全国最大专用机器人生产基地。
不仅仅是机器人产业集群,从CO2气体保护焊机到焊丝焊材,从激光切割机到等离子切割机,从薄板通用焊接机器人到中厚板焊接系统,从窄间隙焊接设备到大型焊接变位机械等各个焊接领域……依托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平台,我市打造了国内最完备的焊接企业集群;同样,针对国内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量达到了远远高于国外6立方米的现状,我市依托高新区这一创新平台组建起唐山海岸建业环保有限公司,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实现对钢铁企业废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净化水循环回用,实现了“零排放”,助力唐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此外,我市瞄准新能源项目,正在搭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平台。上汽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已在唐山落户奠基,电机、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已见成效,唐山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电工所、天津十八所等合作,共同建立了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与检测中心,搭建了新能源电动车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今年以来,以唐山市电动车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为指导,我市重新修改完善了《唐山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分解细化了任务目标,多次召开协调会议,全面推动唐山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提升和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对我市转型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作为产能占全国1/10的钢铁大市,每一项先进技术的应用都意味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仅去年9月在全市范围组织推广应用的钢坯高温防氧化技术一项,以目前已有的10家应用此项技术的轧钢企业,年钢铁产量610万吨计算,可减少损耗113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8.5万吨,降低能耗为2.54万吨标准煤,直接为企业提高效益6100万元。全市轧钢企业按4000万吨热轧冷钢坯产量,平均氧化率为1.2%,应用此项技术后可减少损耗48万吨,相当于在不增加耗能和污染物排放的前提下,新建一个同等产量的钢铁企业。
科技创新增动力,科技创新激活力。唐山,这座“因煤而建、因钢而兴”的重工业城市,如今插上了科技创新的翅膀,在转型发展的路上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展翅腾飞。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