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筑起坚强应急中枢神经—暴雨洪水考验了什么(上)

筑起坚强应急中枢神经—暴雨洪水考验了什么(上)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8-20 11:37:51 608阅读

  筑起坚强的应急“中枢神经”

  ———暴雨洪水考验了什么(上)

  五次暴雨过程、台风来袭、三条河系告急、数百万人受灾……已经多年没遇大洪水的河北,在2012年主汛期接受了一场又一场强降雨的考验。

  暴雨,给当地群众带来了灾难。暴雨,也考验了河北应对灾害的能力与勇气。

  雨过天晴之后,我们发现,在危急关头,应急预案的及时完善与有力落实,应对洪水来袭的科学调度,都体现了一个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

  完善预警机制,形成抵御暴雨灾害的“防水墙”

  电闪雷鸣、暴雨如注。7月21日,我省保定等地遭受1963年以来致灾性最强、损失最惨重、基础设施破坏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十几天过后,10号台风“达维”来袭,这一次检验“轮到”了我省沿海地区。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短短20天时间内,我省就经历了7月21日、25日、28日、31日和8月3日5次大的暴雨洪水过程,持续暴雨洪水给我省带来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洪灾突如其来,指挥抗洪救灾的“中枢神经”高效运转与坚强有力,成为抗御灾难的关键。

  暴雨尚未停歇,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迅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严防死守,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分管领导及时到位、靠前指挥,为抗洪抢险提供了强有力的指挥保障。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形成了抗洪抢险的强大合力,赢得了抗洪抢险的主动权。

  “今年主汛期,是十几年来我省发布暴雨、雷电、台风、地质等各种预警信息,启动暴雨、防汛等各种应急响应最多且等级最高的年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一位负责媒体信息发布的工作人员说。

  据不完全统计,仅7月20日至8月10日,我省共发布各类预警信息近百次,仅省气象台发布的暴雨预警信号的次数就比常年多20次。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分别于7月21日和8月3日两次启动防汛Ⅲ级应急响应。水利、通信、水文、国土、海洋等部门也加密预测预报频次,重点跟踪暴雨洪水及上游天气形势和雨情水情变化,及时作出暴雨洪水预报、风暴潮预报和地质灾害预警。

  无疑,在灾害应对过程中,“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发挥了关键作用,“气象及时预警、部门迅速联动、公众积极响应、及时转移受威胁区域人员”成为一条重要经验。

  但是,如何将这一成功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更好地应对暴雨灾害?面对各种预警,各级领导如何更好地科学决策?各部门如何更好地协调联动?受灾害威胁地区群众如何更有效地应对?这些都成为决策者必须面对的现实。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在7·21洪灾面前,我们发现,‘发布预警—部门联动—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这种方式十分有效。加强预防阶段的管理,花钱少、见效快,可以大大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省气象局局长姚学祥介绍。

  在长时间谋划的基础上,今年8月1日,省政府迅速出台了《河北省暴雨灾害防御办法》,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部专门针对暴雨灾害防御的政府法规。

  “《办法》依法强化了气象预警信息‘发令枪’作用,是针对预警信息发布之后到灾害来临之前做好防御,而不是针对灾害发生后如何抢险救灾重建的。将管理重点放在灾害来临之前,变‘急应’为应急,变应急为预防,将灾害防御端口前移到预警信息发布时。”姚学祥表示。

  启动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时,中小学校要停课,易积水危险道路要封闭,《办法》要求明确,责任划分清楚,可操作性强,从各媒体到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联络员,从市(县)政府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从政府部门到社会公众,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都可以在该办法中寻找到防御暴雨灾害的行动准则,这让《办法》成为全省上下防御暴雨灾害的行动指南。

  《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省在暴雨灾害出现前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水墙”。

  相关人士表示,《办法》的出台是推进暴雨灾害防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今后还要做好宣传以及对《办法》落实情况的检查,以更人性、更理性、更科学的态度开展暴雨灾害防御工作,让“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真正落到实处。

  科学调度洪水,充分利用雨洪资源

  8月4日早晨,站在秦皇岛桃林口水库大坝下游的公路桥上,水珠迎面袭来,巨大的水声震耳欲聋,连脚下的桥梁也在颤抖。水库管理局局长吕保良告诉记者:“我们采取了提前预泄的措施。现在,水库已经开启了发电洞、泄洪洞和多个闸门。”

  各地连降暴雨,全省水库成为这个汛期最受考验的地方。

  “没雨盼雨,雨多库满,泄洪早了存不住水,泄洪晚了人民生命安全受威胁。”吕保良说,如何处理好存水与泄洪的关系与时机,是所有决策者最纠结的,也成为考验其科学调度能力的试金石。

  病险水库一律空库迎汛。洪水来袭,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的这则紧急通知,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重”的理念。

  桃林口水库实行洪水预泄,随后多次调节泄洪流量,则彰显了未雨绸缪与科学调度。

  8月3日晚8时,桃林口水库的入库洪峰流量仅为783立方米每秒。在这一时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通过加密分析雨水情,预测出大的洪峰有可能随后出现。经过连夜与海委防办紧急会商,决定从8月4日凌晨开始,把泄洪流量从250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3000立方米每秒,提前预泄4小时,为接下来的洪峰腾出库容。到8月4日下午3时,桃林口水库果然迎来了入汛以来的最大洪峰4000立方米每秒,而此时水库的泄洪流量早已经减小到2500立方米每秒。此后,桃林口水库泄洪量逐步减少。

  至此,桃林口水库上游洪水在科学调度和全面掌控下,安然下泄,没有造成任何重大险情。

  成功掌控洪水的背后,靠的是什么?

  为最大限度减轻泄洪对下游的压力,桃林口水库管理局全局上岗,严防死守,不间断进行洪水调度紧急会商,向省防指提出调度意见;省防指针对桃林口水库建库时间晚,没有经过大洪水考验的实际,多次和海委防办,唐、秦两市进行会商,正确研判汛情,科学调度洪水,连续10多次下达调度指令,有效缓解了下游河道防洪压力。

  桃林口水库的经验证明,科学分析雨情、水情和工情,科学调度防洪工程,充分发挥防洪工程的拦洪蓄洪、削峰错峰等防洪减灾作用,实现对洪水的有效防控,是抗洪制胜的重要一环。

  不仅仅是桃林口水库。主汛期期间,省防指通过指挥调度系统及时掌握雨水情变化,对全省水库泄洪实现了科学决策和调度指挥。

  洪水是猛兽,但另一方面,水也是我省缺乏的重要资源。

  为利用好雨洪资源,我省水利部门一面加强防汛抗洪、巡堤查险,一面通过科学调度,留住宝贵的水资源。

  7月21日至22日,保定境内的王快水库曾一度处于超汛限水位运行,大清河北支产生了大小不等的洪峰。我省及时启动新盖房引河闸,把洪峰通过白沟引河引入缺水的华北明珠———白洋淀。截至8月10日8时,白洋淀的水位已从6月下旬的6.55米增至7.81米,蓄水量达2.08亿立方米,创下了1999年以来最高值,有效缓解了干淀危险。

  健全的防洪工程网络给成功掌控洪水提供了必要的“硬件”基础,而科学、合理、有序的联合调度,则成为成功掌控洪水的关键。

  提升防汛能力,避免以后临阵大乱

  目前,主汛期已过。毋庸置疑,河北在暴雨的检验中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暴雨洪水的冲击下,一些地方在应对大汛上的软肋也有显现。

  记者在受灾较重的地区采访调研发现,虽然多年不遇的强降雨是导致洪灾的主要原因,但行洪河道内阻碍物缩小行洪空间、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一位负责人介绍说,我省一些河道内存在阻碍物、沿岸的工厂建设和采砂等致使河道被改造、挤占,严重影响了行洪能力。

  这位负责人介绍,拒马河干流上没有拦蓄工程,而此次暴雨来得十分迅猛,河道无力承受如此大的降水。如果拒马河上有相应的拦蓄工程,将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滞洪削峰作用。由于拒马河跨越京冀两地,水库修建需由国家统一规划,种种原因致使当地水库修建搁浅。

  据了解,目前全省防汛减灾工程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一些小型水库存在病险问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较弱。加之今年在建水利工程项目多、战线长,也给安全度汛增加了难度和不确定性。而且,河北除险加固后的大中型水库未经过大洪水的考验,工程调度运用不确定因素多。新建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打乱了洪水传播规律,可能改变洪水的走向和致灾区域。蓄滞洪区内经济发展、居民财产增加,分洪滞洪的成本加大。大量城市行洪河道景观建设,增大了防洪调度风险。

  这位负责人表示,我省此前多年没有发生大洪水,部分地区人们的防洪避险意识淡薄,加之防洪工程体系尚不完善,而发大水期间通讯、交通、电力极易中断,信息传递不及时,这些问题均反映出防汛形势的不乐观。

  为此,相关专家建议,应防患于未然,及时清除河道内的阻碍物,严禁在行洪河道内设置违章建筑,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汛抗旱的综合能力。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