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从轩辕孔儒碑看迁安的轩辕姓氏

从轩辕孔儒碑看迁安的轩辕姓氏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8-20 10:53:17 1494阅读

    我市沙河驿镇轩坡子村,明清方志称“轩家坡”。该村东傍沙河(《水经注》称缓虚水),西北倚低山,南接平地,自古以来就是适宜人类居住之地。1000余人的村子里,轩氏一族就占250余人。轩氏族中,珍藏着自清代顺治年间创修、经乾隆四年和民国二十一年续修至今的轩氏宗谱,祖坟出土了远祖《轩辕孔儒碑》。<br />     一、轩辕孔儒夫妇碑<br />     1974年,在轩坡子村的轩氏一处祖坟里,出土了《轩辕孔儒碑》。碑文正文为“故显祖考桧枝轩辕公讳孔儒配任氏之墓”,上题款为“乾隆四十六年岁次辛丑季春月壬辰日乙酉穀旦立”,落款为“孝孙轩辕尚德尚义曾孙璞珮珍玉奉祀”,此碑现保存于迁安地质博物馆内。<br />     释读碑文可知,该碑出土距竖碑已193年,距今已279年,当时该家族成员尚以复姓轩辕冠名。按“未成年不以属祀”之俗,可以推断,墓主的四位曾孙均已成年,最小者也出生在1761年前,长者可能出生在1741年前。按平均辈间年差27岁推算,轩辕孔儒生卒应在清康熙年间左右。也就是说,据此可以考证轩坡子村轩辕氏清康熙年间在此曾是望族。<br />     二、轩(轩辕)姓渊源<br />     轩辕姓有四个渊源。<br />     (一) 源于公孙姓轩辕氏黄帝。姓氏学古籍《姓苑》、《元和姓纂》中均记载,轩氏、辕氏、轩辕氏,皆黄帝之后。黄帝之后,以号为姓,轩辕即黄帝,姓公孙(或言姓姬)。<br />     (二)源自姬姓。其一,周穆王的后裔分衍有轩氏等十大支姓氏,除姬姓外,轩氏为当首之姓氏。其二,源自轩辕黄帝后裔军氏。据史籍《潜夫论·志士姓》记载,古有军氏,为周朝时期郑武公之子共叔段之后,后军氏大多改为轩氏。<br />     (三)源于芈(音“米”)姓<br />     出自战国后期楚国王族后裔轩丘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轩氏。《左传》记载,轩丘氏复姓系出楚顷襄王熊横。其后裔楚文庶子被其封于轩丘为采邑,称轩丘氏。汉朝时期有梁国宰相轩丘豹,其后人省文简化为轩氏、丘氏。<br />     (四)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喜,以“罕”通“轩”,后因同音以轩为氏。据史籍《风俗通义佚文》云:《左传》记载,郑国有公子喜,字子罕,其后为罕氏。如在《左传·昭公元年》中记为罕虎,而在《春秋公羊传》中则记为轩虎。其后裔以“轩”比“罕”为尚,遂为轩氏。<br />     三、轩(轩辕)姓罕见的成因<br />     轩辕姓罕见的成因主要有二。<br />     其一,宋代曾遭避讳之祸。宋尊宋太祖远祖为“赵轩辕”(言其生轩辕黄帝),因而赵宋王朝避有“轩辕”讳,使宋统治区内作为姓氏的轩、轩辕更易,“轩辕”族人消失。只有在辽、金统治区域内仍以“轩辕”姓氏传承。经金、元南迁,方得以本姓散播。宋代典籍有“令禁文字指斥援引黄帝名号,经史旧文则不避。从车、从干以后字及从车、从袁、冠以帝字之类,合行回避。至于如轩冕、轩轾等不系指斥黄帝名,不合回避。”(见《唐以后帝王避讳名表、宋代避讳字》)<br />     其二是明太祖朱元璋诏命改复姓为单姓。明代学问家顾炎武《日知录》记载:“自洪武元年,诏胡服、胡语、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皆明初改。而并中国所自有之复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于此。且如孙氏......而公孙、叔孙、长孙之类,今皆去而为孙......司徒、司空之类,则去而为司,所以然者,盖因儒臣无学,不能如魏孝文改代北之姓,一一为之条理,而听其人之所自为也,然胡姓之改不始于是时。”<br />     明初不仅胡姓改为单姓,汉族复姓也都去掉一个字。清末民初的章太炎先生在《訄书·序种姓下》中也说:“明太祖革虏姓,令就汉族,汉族文二者削其一。自是系谍凌杂,不可斠理。顾炎武尝愤痛之。”“文二者削其一”,即两字的复姓去掉了一字。<br />     两段史料说明,明初汉族改复姓为一字单姓曾大规模实行。而就轩辕氏族人对姓氏的珍视看,虽然省去一字为“轩”,但仍是“轩辕”复姓。历史上,将轩辕姓氏用为一字“轩”早已存在。<br />     今迁安自五代时期,既入辽统治,历时200余年,继而入金统治,没有进入过宋统治,所以没有遭宋皇室避讳之劫,使轩辕氏能以原姓氏传承。明代永乐年开始,以燕山长城为界,内外有别:长城以南则遵守削复姓单字姓国制,长城以北则不受约束。自长城内迁至长城外的轩辕氏分支仍能以原姓氏传承,所以出现回祖籍立碑祀族时同宗用字复、单不同的现象。<br />     四、轩(轩辕)氏集中区域<br />     轩(轩辕)氏集中区域何以在冀东、东北一带,这是因为历史上有过由燕山南麓向北、辽东的几次大移民。<br />     一是前燕掠民户。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慕容皝(前燕文明帝)奉慕容廆之命袭段末柸入令支(治今迁安市区西北侧),掠居民千余家而还辽东。二是北燕百姓东渡。公元436年,北魏攻北燕都城--龙城(今辽宁朝阳,时与令支县相邻)。5月,北燕主冯弘在高句丽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三是辽代大移民。五代时期,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南掠燕、蓟,所俘建城置邑”,太宗、圣宗也陆续自内地移民到辽东地区,其中不乏毗邻的包括轩辕姓在内的平州(今迁安当时隶属平州)移民。<br />     历史上的每次掳户迁徙,都给移民带来灾难,但客观上也给各个姓氏散播、民族融合带来新的契机,轩辕氏因祸得福,自冀东融入长城北麓、东北地区。<br />     综上所述,今迁安市轩氏,乃轩辕黄帝后裔中得氏最早、传承最久、史前信息最浓的姓氏。轩辕孔儒夫妇碑,为迁安黄帝古都提供了又一个有力的证据。今年4月,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史诗纪录片《黄帝》中,介绍了轩坡子村居住着轩辕黄帝本氏后裔的情况,为轩辕氏族人来此寻根问祖搭建了坚实的平台。<br />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