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镜里人生》长篇纪实报道⑥县城立足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8-02 17:51:28 785阅读 1985年9月6日,县城东关东机厂对过的商铺前,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孙沛文的大明钟表眼镜店在这里正式挂牌营业了。历经夏官营镇3年的艰苦打拼,羽翼渐丰的大明钟表眼镜店终于移师北上,在县城繁华的地段租了店面,开始了他事业的崭新征程。<br /> 相比原来的店面,不论地理位置还是经营面积都有了较大的跨越,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迅速打开局面,做大做强,成了摆在孙沛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压缩钟表业务,扩充眼镜业务,这是早已选定的方向。但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做成迁安的老大?孙沛文首先想到的,就是迅速提升眼镜制作的质量。钟表技师出身的他,坚信手艺的力量,他决定在质量上率先突破,在技术方面率先高人一筹。<br /> 给镜片测度数是个专业技术活,一旦弄错,就得重做。当时给镜片测度数,只靠一个卡度表,既简陋,测量的度数也不精确。他经过摸索,在实践中找到了最简便的测量办法,他把那些经过厂家专业测定度数的近视镜片或老花镜镜片与待测镜片叠放,据此确定未知镜片的度数,既简便,又准确无误。此外诸如散光镜片度数的测定,散光线轴位的确定,他都有一整套简便易行的测量办法。这些办法虽然简单,但完全符合光学原理,是他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回忆起当时的那些做法,孙沛文依然很得意,他说,简陋的条件最能锻炼人。每当遇到难关,他就只恨上学的时候没能把老师教的东西全都记住,那些物理教科书上的原理,这下在实践中都用上了。直到现在,他依然能够不借助任何现代化的检测手段,作出一副合格的眼镜来。<br /> 在当时的条件下,加工镜片全是手工,从切割到磨制,全凭一双手,费时费力,又不精确。为了提高镜片加工的质量和速度,他决心自己动手制作一台电动磨边机。他从工厂加工机械零件的车工那里受到启发,自己缠电机,自己焊铁架,自己安装打磨砂轮,制作了一台简易磨边机。由于缺乏经验,他的磨边机砂轮精度不够,震动不均匀,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却损失了大量镜片。于是,他去工厂里虚心向老师傅请教,终于成功解决了砂轮精度不够、震动不均匀的问题。从此,他的眼镜加工开始走上了机械化的进程。他自制的这台磨边机也成为迁安有史以来第一台镜片磨边机,他的镜片加工精度和效率因此大大提高。<br /> 与此同时,他还向眼镜制作的尖端技术———双光眼镜发起挑战。作为渐进多焦点眼镜的前身,双光眼镜曾经代表当时眼镜制作的最高水准,只有北京、上海、西安等百年老眼镜店才能完成制作。所谓双光眼镜,就是在近视镜片上再粘贴一个小的远视镜片,要手工做得精确无误而且合为一体,难度相当大。如今这种镜片都是在工厂里由模具直接合成,而当时全凭手工制作,不仅考验技师的精准切割技术,而且考验技师透明粘接技术,要求树脂胶的使用一定要准确无误,不能有气泡,更不能有丝毫错位,否则就要前功尽弃。应该说,这是一项风险相当大的技术,虽然这种眼镜的价格要高出正常眼镜几倍,但是从盈利的角度,其实并不划算。孙沛文当时要拿下这个技术,不仅仅是为了钱,更为了一种高度,展示自己的一种能力。至今眼镜界的同行们聚在一起,说起当年的双光眼镜,都觉得那是一种尖端技术,对于能够独立制作双光眼镜的人,大家依然会投去赞佩的目光。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个来自县级城市的眼镜店老板,能够制作双光眼镜,更是刮目相看。<br /> 经过在技术上的不断精益求精,加上原先打下的良好基础,大明眼镜店很快在县城站稳脚跟,以其超一流的技术和一流的服务成为县城内最具实力的眼镜店。为了扩展业务,他们还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百货大楼开设了自己的经营专柜,大明眼镜店逐渐变得家喻户晓。(待续)<br /> 广告 相关推荐 定了!迁安木厂口镇一村将有新变化! 2025/07/09 0评论 1038阅读 单招备考班火热开课,五源教育送你上岸福利! 2025/07/11 1241阅读 0评论 即将动工!迁安将新修一条地下人行通道,位置就在→ 2025/07/15 0评论 693阅读 好消息!迁安这所学校将有新变化~ 2025/07/15 0评论 627阅读 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