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向“人才强市”迈进
我市向“人才强市”迈进
截至目前,全市已柔性引进62名两院院士和1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专业人才6.2万人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任才、韩冬)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市在引才引智方面,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具体举措,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助推了我市向“人才强市”迈进。截至目前,全市已柔性引进62名两院院士和1000余名国内外专家,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专业人才6.2万人,其中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学历人才3302名(博士、博士后264名)、企业家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88名。
政策先行,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力,出台了《人才强市战略规划》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各县(市)区和重点企事业单位也都编制了人才发展规划,一整套上下贯通、衔接配套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建立了起来。同时,陆续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了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一项项围绕着人才引进、使用、激励的人才工程相继实施,一批批有识之士汇聚唐山,走进了重点项目单位,走进了曹妃甸,走进了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前沿阵地。
“刚柔”并济,做好引才引智大文章。我市始终坚持将人才资源开发作为第一要务抓紧抓好,“刚性”引才与“柔性”引智相结合,赴外引才与举办专场相结合。打造顶级智库,自2008年起,把高端智力引进的目标对准了两院院士,全力打造引领全市科技创新的国家级智库。目前,全市已在曹妃甸工业区、唐山轨道客车等17家单位建立院士工作站,聘请62名两院院士为“市政府特邀院士”。这些院士扎扎实实服务在一线,开展项目合作54项,已有22个项目进入推广发展阶段,每年通过论坛、讲座等方式培训各类人才1万人次以上。
服务项目引人才,确保曹妃甸建设顺利推进。我市早在2007年就在曹妃甸设立了工作处,把引才引智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人才需求的第一线,主动上门提供“零距离”服务,有些大型企业如曹妃甸发展投资集团、二十二冶、首钢京唐钢铁公司的人力资源专员甚至直接由人才市场工作人员担任,全权负责人才引进、使用和管理工作。创新推出“招、考、录”一条龙服务,确保不让一个项目因为人才短缺而延误。据统计,十七大以来,共为曹妃甸引进高层次、高技能紧缺人才1.2万名,确保了曹妃甸大开发的顺利推进。
依托品牌活动广揽高端才智,连续举办了十四届“中国陶瓷博览会人才技术交流大会”,已成为我市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智力的重要载体和品牌。14年来,累计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和紧缺专业人才15223名,其中博士63名,硕士1742名,留学人员84名,达成项目合作意向1007项,当场签约129项,创造了显著的人才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出“专家教授唐山行”活动,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假日博士”“星期日工程师”活动,来自国内外的专家教授来我市进行技术指导、管理咨询、项目发布,破解技术难题396项,仅为曹妃甸新区就解决城市雨水收集、真空垃圾处理、海水淡化等实际难题22项。
成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唐山基地。我市创造性地提出“重点高校从京津突破,京津高校从清华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进从挂职突破”的工作思路,建立了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8所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唐山基地”,使京津地区的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涌进唐山。此外,设立海外人才工作联络处,依托驻北美洲、驻欧洲引进海外人才联络处的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领军型海外高层次人才,并联系世界顶尖专家到唐开展技术指导和交流,目前已征集到海外高层次人才700余名和创新创业项目1052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成了唐钢、开滦、唐陶、惠达、北车唐车公司等8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科研项目20项;建设归国留学人员创业园,截至目前,186名留学生入驻创业园,68人承担着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省级以上奖项22项,年创经济效益1.2亿元。
“引用”并重,人才使用成果百花齐放。我市在用人方面创新工作思路,规划建设了我省首个留学人员创业园和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等一批高端产业孵化平台,与中科院合作,成立了“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支持大型企业、高校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
据统计,十七大以来,仅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承担的科研项目(课题)就达700余项。其中,国家级92项、省级167项,创新科研成果164项,获得荣誉奖项138项,7项填补国际、国内空白,4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7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