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铸党魂——王国藩
王国藩
王国藩(1919-2005),遵化县西铺村人,幼年时读过几年私塾,抗战时期任武装班长、办事员,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的政策传到了西铺村,按照中央指示精神,王国藩带领村里最穷的23户贫农办起了初级社。全社230亩土地,没有车辆、农具和生产资料,只有由1/4到1/30的若干个驴股凑起来的三条驴腿,故被讥笑为“三条驴腿”的“穷棒子社”。但社员们人穷志不穷,数九寒天,滴水成冰,王国藩带领大伙儿到30里外的迁西县境深山打柴,收入430多元,购置了一辆铁轮车、一头牛、一头骡、十几只羊和一部分农具,解决了社内生产的迫切需要。“穷棒子社”在办社中始终坚持勤俭经营,量力而行,开源节流,优先发展生产的方针,到1953年秋农业大丰收,粮食亩产127公斤,扣除集体提留,每户平均分得粮食1400多斤、现金190多元,创造了西铺村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王国藩带领全社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改变了家乡世代贫困的面貌,被毛泽东誉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成为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一面旗帜。1956年1月, 由毛泽东主持编纂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收入了报道“王国藩合作社”的《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和《勤俭办社》这两篇文章。其中《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作为首篇收入,毛泽东对这篇文章做了多处文字修改,并写了编者按。按语指出:“遵化县的合作化运动中,有一个王国藩合作社,二十三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人称为 ‘穷棒子社’。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在三年时间内,‘从山上取来’ 了大批生产资料,使得有些参观的人感动得下泪。我看这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1957年,王国藩被选为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