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丹心铸党魂——张贵顺
张贵顺
张贵顺(1914—1999),遵化娘娘庄人,后落户到沙石峪。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长期担任遵化县沙石峪村党支部书记。
1950年,饶阳县耿长锁互助组的经验推广后,张贵顺决定带领乡亲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1年春,他带领7户贫农创办起全村第一个互助组。当年粮食亩产增加了60%。1952年9月,他带领村里36户贫下中农,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创办起初级农业合作社。1954年,全村农民全部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沙石峪村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国家每年要拨救济粮、救济款,邻村流传着“有女不嫁沙石峪”的歌谣。1957年,张贵顺立下“移山造田,劈山填涧”之志,组织男女青壮年60多人用了整整90个夜晚,削平了两个山头,从别处取土垫成了沙石峪历史上第一块3亩2分大的良田。自此, “愚公精神”正式在沙石峪开花结果。1966年春,他组织女民兵们选择北山坡上一块最难开发的青石板地, 以义务劳动的办法取土造良田。经过20多个昼夜奋战,共挖去600多方石块,终于造成了1亩高标准梯田。这块地被誉为“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在开凿荒山、解决水源的同时,张贵顺又带领大家开始绿化荒山。他们奋战在狼洼一冬一春,在山洼上打了5700个一尺见方的石坑,而后又从远处石缝中搜土填满,全部栽上果树。因为所栽果树叫“白龙”,因此“狼洼”从此改名叫“白龙洼”。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张贵顺带领沙石峪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双手,三次重新安排九岭山水,把原来贫瘠落后的穷山沟改造成处处花果山、道道米粮川,使沙石峪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上的先进典型,也先后迎来了世界上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团的参观访问。周恩来总理曾两次亲临沙石峪视察,称赞张贵顺为“活愚公”。1979年,张贵顺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