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村小学:孤本还是样本? 南和段村教育现象探访
邢台市南和县段村,位于三县(南和、永年、鸡泽)交界,地处偏远,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16公里。可就在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有一所在校生规模达370人的小学让周围的村镇小学羡慕不已。
而且这个4000余人的村庄,自2000年始,先后走出大学生160多人,其中本科二批以上70多人,研究生10人,特别是2011年,考入本科二批以上大学的就达20人。今年高考再创佳绩,10多人成绩超出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其中一位考上了北京大学。这是段村人有史以来考入的最高学府。
学生骄人成绩的根基,是段村良好的基础教育。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大量向中心城镇流动的大背景、大趋势下,“段村教育现象”不能不使人惊讶和赞叹。
每年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段村都要组织村民敲锣打鼓给考上大学的孩子的家庭送匾。秘建民摄□本报通讯员张琪岳红亮本报记者高志顺
始终未断的村给养
段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村里始终未断的经济给养。
上世纪九十年代,乡村教育基本形成了“一村一校”的学校布局。而2001年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了“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国家统一发放,教学管理由学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层层负责。在此情况下,乡村自然认为不必再“插手”教育。但优质教育资源慢慢向城镇集中,政府对于偏远农村学校资金支持力度偏小,其萎缩也在所难免。
而段村并没有袖手旁观。村里始终未断的经济给养,给了段村小学存续乃至发展的可能。
1999年,王相奎刚当上村支书的时候,段村小学12个教学班的教室破败不堪。赶上下雨天,屋顶漏雨,孩子们常常无法上课,不得已只好借用8间民房当成了教室。建新校舍,县里教育部门只能拨付10万元,还剩下近30万元的资金缺口,怎么办?性格直率的王相奎想到了以村委会的名义向村民借钱建学校。他把村委会办公的6亩院子作为抵押,划分10块,并下了“赌注”:到时候还不了村民借款,就把这地给村民作为宅基地。很快,王相奎筹集到了资金,翻盖了校舍。
每年,段村都要拿1万元奖励优秀教师,这奖励占到了村里每年可支配资金的九分之一。“村里没有企业,集体收入就靠承包的一点儿土地,但在教育上,咱不能抠门!”王相奎说。
为考上大学的孩子的家庭送匾是村里的一件大事
段村有一个传统,每年暑假,党支部、村委会给考上本科二批以上大学的学生的家庭赠挂“功德匾”。这块匾长2.5米、宽1米,印有“关爱教育、功德无量”8个大字,由精致的木框镶嵌雕花玻璃制成。“每年这个时候是除春节之外最热闹的日子,从早上一直到午后,鞭炮声、敲锣打鼓声一直响彻全村。”王相奎说,“过去,我们曾给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家挂匾,今天我们给重视孩子教育的家庭也挂匾,想给村民营造一种人人重视教育的氛围。”
几年来,这种方式一直在延续,成为段村教育的一个特色、段村村民的一份骄傲。王相奎告诉笔者,现在条件渐渐改善,在送匾的同时,村里还会为上大学的孩子送去拉杆箱和一个本,本上面写着“今天你以段村为荣、明天段村以你为荣”,让远行的孩子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自己是段村人。“段村这样的落后村庄,将来要靠他们来建设与帮助。”王相奎说。
当前,社会上一些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毕了业就等于失业”,但是段村村民却没有这种想法。他们将孩子的教育看成一项任务与责任,再苦再难也要供孩子上大学。
王相奎告诉笔者,全村上下如此重视教育缘于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段村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后来分配到交通部门,段村的路就是在他的帮助下修建的。这件事深深触动了王相奎和村民,如果段村再有10个、100个或更多这样的大学生,段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教师责任感比学历更重要
在段村小学,老师们身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劲头让人印象深刻。
段村小学的16名老师大都家里有几亩地,大都是“一头沉”,但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种地耽误过学生们一节课。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给老师都是一种“托付”,老师接受孩子就是一种责任,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和城里一些老师相比,段村小学的老师没有那么多物质欲望,唯一的愿望是不负乡亲们的“重托”,把孩子们培养成人。校长秘建民说,段村小学的老师们学历普遍不高,但能力与学历不一定成正比,和责任感却一定成正比。
李玲老师2002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段村,一干就是10年,从没提过调动的事。李玲很早就在县城买了房,爱人也在县城工作,按常理,她是最有理由、也是最有条件调往县城的。但在段村,老教师的精神感动和影响着她,质朴农民对她的尊敬感动着她。她把自己的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就放到段村,并一直陪伴着她读到了小学毕业。去年教师节,李玲老师被评为“南和县首批十佳教师”。
段村需要更多的教室、教师
和时下很多地方的乡村学校一样,段村小学的师资队伍也存在着隐忧。
目前,段村小学的16位老师中,5位老师年龄在55岁以上。而它所在的南和县闫里学区老师的平均年龄也达到47岁。2011年,南和县专门为段村小学分来3位专科毕业的年轻教师,孩子们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专职体育教师。此次新来的年轻教师被要求至少服务8年。段村小学没有食堂、没有浴室,甚至没有像样的教师宿舍,3位教师收入也不如他们在县城工作的同学……很多村民担心:仅靠行政手段,这3位80后教师能在段村坚守多久?
随着当地农村人口出生率缓慢回升,学生源源不断涌入,现在段村小学的班容量最少的50多人,最多的已达到了66人。由于入学的孩子太多,去年一年级招生,一改近几年只设一个班的惯例,分成了两个班。这种情况让王相奎不得不考虑重新建一所更大的学校。“这些年,安暖气、装空调,村里还能勉强负担,但要建一所学校,上百万的投入,村里实在无能为力。”王相奎理想的状态是,政府能给出钱建校,并派更多优秀教师到村里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