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迁安:产业转型 转出一番新景象

迁安:产业转型 转出一番新景象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7-23 08:18:14 947阅读

    木槿绽放,黄台湖绿水激荡。<br />     夏日骄阳,大产业热浪滔天。<br />     “依托钢、发展钢、不唯钢”, 2010年,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在迁安全面打响。两年砥砺奋进,两年蓬勃发展,攻下一个又一个碉堡,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加快升级,挺起了迁安发展脊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形成了产业发展高地;项目建设热浪滔天,一浪高过一浪;经济发展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强劲逆势增长……面对产业转型提升的“大考”,厚德、自强、开放、创新的迁安人,又一次率先突破。产业结构实现从钢铁业唱戏到“三足鼎立、两翼齐飞”的嬗变,现代产业新格局正展现着无限的魅力,催动着迁安经济驶向高铁时代。<br />     实力更强——新质量、新动力<br />     经过两年来转型的阵痛,迁安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霾,经济在逆势中实现了强劲增长。两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始终保持了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10年增长13.4%,2011年增长15.2%,达到875.8亿元,朝着千亿元大关加速迈进。财政收入更是一路高歌,2010年增长21.1%,2011年增长37.4%,达到78.2亿元。今年1-6月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3.1%,财政收入增长19.9%。快速增长的背后,更可喜的是发展质量的提升和增长动力的增强。<br />     发展质量更佳。2011年,经济总量增长15.2%,同期,全部财政收入增长37.4%,公共财政收入增长41.8%,分别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2.2个百分点和26.6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达到金融危机以来最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1%,经济变得更“绿”、更可持续。<br /> 增长动力更强。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推进,实现了由“投资拉动型”向“三驾马车”齐发力的转变。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出口总值增长18.5%。今年1-6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1.4亿元,增长3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6.1亿元,增长14.8%;实现出口总值1576万美元,增长28.1%。<br />     内生动力增强。两年来,投资近百亿元,建设了总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四大产业聚集区,成为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发展高地和经济增长极,实现了全市经济支撑由企业单兵作战到聚集区担纲的转变。2011年,四大聚集区共有入园企业近400家,实现生产总值近400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0.2亿元,为迁安经济发展贡献了半壁江山。聚集区的开发建设,不但成为了经济的支撑,更激活了迁安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世界500强浙江物产集团登陆、世界工程机械排第4位的徐工集团落户……这些国内外企业巨头的入驻,无不与聚集区建设相关,聚集区吸引了全球的目光。<br />     结构更优——新体系、新层次<br />     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品质和速度,与“产业结构”好坏密不可分。“四五”转型攻坚计划,使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速,以“三足鼎立、两翼齐飞”为核心,结构更优化、层次更高端、技术更先进、效益更突出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br />     “三足”成为经济发展绝对中坚,“两翼”呈现加速发展之势。2011年,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三大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二。其中,装备制造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巨变, 2011年增速达到86.1%,今年上半年增速达到65.9%。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突破,以几何级数倍增,成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单元。以教育培训、文化创意、金融服务、消费购物等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成为全市第三产业的重要支撑。<br />     数字变化让人惊叹,内涵的提升更让迁安占领了产业高端。精品钢铁业脱胎换骨。装备大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循环化、产业链条化成为了钢铁企业的“新风尚”,特别是产品档次高端化,引领了省内甚至国内钢铁业的发展潮流。目前,全市1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占全部产能的70%,所有钢铁企业均实现了负能生产,硅钢、镀锡板等高档精品钢材比例达到30%以上,其中迁钢公司15.3mm厚度×120级管线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思文科德八色印铁项目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将成为亚洲第二、全国唯一的八色印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群雄并进。徐工集团、柳工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填补国内空白的柳工集团240吨矿车、代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最新技术的徐工集团大型矿山机械迁安基地等一批高端项目全面推进,一个渤海湾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呼之欲出,实现了规模、档次的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名企集聚。浙江物产、天津物产、中铁物流三大物流巨头入驻,初步形成了背倚三北、南通渤海、面向国际的物流大格局,实现了从草根产业到擎天一柱的华丽蝶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海钺牌金属材料被评为全省知名商标、英诺特胎儿优生试剂是国家计生委重点推广的生物诊断试剂、百善药业豨蛭络达胶囊被评为国家级新药等等,一批引领产业潮流的项目相继落地生根,将迁安产业推向了高端化。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旅游经济、文化创意经济等新兴业态此起彼伏,全面推进,展示出无比美好的前景。<br />     产业层次的变化还体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企业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全市产值超千万的企业达到157家,首钢迁钢、九江煤炭储运、松汀钢铁等3家企业挺进了河北百强企业。知名品牌越来越多。先后培育了乐丫、津唐等14个省级著名商标,创出了“迁水”、“海钺”等13个省级名牌。研发能力越来越强。两年来,全市建立了3家特邀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了4家唐山市级工程技术中心。迁钢公司研发了210吨转炉炼钢自动化成套技术,把我国转炉炼钢核心技术推向了世界顶尖;思文科德公司研发的短流程铸轧硅钢技术国内领先……一批批引领国际国内产业发展风向标的新技术陆续出炉。两年来,全市获批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近300项。<br /> 项目更好——新优势、新能量<br />     经济要持续葆有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就必须具有十足的后劲。两年来,从“项目建设年”到项目“113”工程,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接踵而至,一批批国内500强、世界500强纷至沓来。项目成为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优势,聚集了未来经济腾飞的新能量。<br />     一批批好项目相继开竣工,带动了产业优化升级。两年来,全市累计投资1678亿元,实施了435个产业项目。在精品钢铁业上,实施了投资140亿元的首钢迁钢冷轧硅钢、投资16亿元的思文科德公司硅钢及镀锡板深加工等42个项目;在装备制造业上,实施了投资15亿元的首钢重型矿山设备制造基地等42个项目;在现代物流业上,实施了投资150亿元的浙江物产北方物流基地等33个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实施了投资2.6亿元的葵花药业生物制药等20个项目;在现代服务业上,实施了投资120亿元的天洋集团第4代城市综合体等57个项目。<br />     与此同时,投资15亿元的河北延盛钢材公司管材及型材深加工、投资60亿元的徐工集团大型矿山机械迁安基地、投资30亿元的柳工集团重型汽车制造、投资26亿元的天津物资集团迁安综合物流服务中心、投资40亿元的迪信通北方总部及电子信息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长城国家公园及红峪口十里旅游画廊、投资30亿元的浙江物产北方总部等一批高质量的项目相继谋划、签约。据统计,目前,全市谋划、签约入库项目达146个,计划总投资达738亿元,积蓄了经济发展的新能量。<br />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年,我市经济总量连续跳跃,产业结构转型提升,重点项目强势推进,使“绿都水城”焕发出勃勃生机。面对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全市发改系统将以“三足两翼”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用产业优化升级持续壮大全市经济规模,在转型之路上不断谱写出新的壮丽篇章!<br />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