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老人剪报55年家如图书馆 专家称集报不过时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7-02 10:56:28 865阅读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Upload/News/2012-7-2/20127211145BA71B.jpg" alt="" /><br /> 图为林锡志在自家“私人图书馆”整理旧报刊 陈童 摄</div>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p> <strong> 迁安信息港消息</strong> (宋敏涛 张俊英)河北省大城县8旬老人林锡志剪报55年,收藏剪报本4048册,并腾出一间屋子摆放宛如私人“图书馆”。有村民质疑:网络时代信息随处可查,剪报行为是否过时?对此,林锡志表示仅出于个人兴趣,而专家学者则表示,民间集报资料有助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集报内容本身也具有一定文化价值。 </p> <p> 中新网记者日前走进大城县李贾村林锡志老人的家。林锡志正坐着椅子伏在炕边专心剪报,书和报纸摆了一炕。他左手拿着一张报纸,右手握着磨得铮亮的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报纸,旁边放着针线和一盒浆糊。</p> <p> “我年轻时喜欢书法,每到过年,村里人就会拿来红纸求我写对联,我收藏剪报就是从收藏楹联开始的。”林锡志回忆说,他开始收藏报纸始于1957年。那时候,他的主要原则是收藏“世界之最”,看到相关方面的新闻报纸就会保存起来。</p> <p> 他告诉记者,起初只是很享受剪报的过程。随着收藏的剪报本越来越多,他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私人“图书馆”,并按照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科技等分门别类,为剪报本编号,建立索引目录。</p> <p>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常来光顾林老的“图书馆”,但大多是从老报纸中看个稀罕。“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电视、网络、手机都能查到很多信息,剪报似乎有点过时了。”陪同记者采访的乡镇宣传干事也认为,林老的剪报收藏价值更胜于实用价值。</p> <p> 信息发达的当今年代,民间集报、剪报行为是否已经成为“昨日黄花”?</p> <p> 廊坊日报社副总编辑续涛认为,“报纸会以网络不可比的优势存在下去,起码目前会这样”。续涛说,只要有报纸就会有剪报,剪报是一种文化,网络储存是一种技术,报纸的质感墨香以及阅读的体验,是网络所不具备的,耄耋老人倾情剪报,就是一个生动例证。</p> <p>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陈力丹认为,剪报的文化价值及报刊史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有意义。“剪报、集报行为在我国有一定历史,特别在90年代之前,在民间较为盛行其中不乏一些珍贵资料,甚至一些地方还专门建立了收藏博物馆。”陈力丹表示,一张老报纸,其文化、历史都融入其中,特别对于学术领域研究的学者、专家,因报纸的独占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大,远胜于一些收集邮票、像章等行为。</p> <p> 陈力丹建议,民间集报爱好者应该与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形成互动、信息共享,把这些资料价值充分利用。(完)</p> <p> </p> </div> 广告 相关推荐 市民注意!迁安这个商场停车收费标准即将调整! 2025/06/30 0评论 1422阅读 最新进展来了!迁安南部片区,投资7个亿! 2025/06/30 0评论 1272阅读 施工4个月,平青大线迁安城区段将全幅断交? 2025/07/04 0评论 1203阅读 90天,2839600元!迁安这个小村庄将有变化! 2025/07/04 0评论 1020阅读 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