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太多让我们变“聪明”?
微博无疑是当下制造网络红人的最佳平台。最近,23岁青岛女孩“鲁若晴”就备受微博网友关注:据媒体报道,“鲁若晴”在今年年初确诊为白血病,化疗让原本很爱美的她没了头发,男朋友也离她而去。“鲁若晴”从4月开始在微博中记录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点滴,每一条微博都会引来无数网友的祝福,不少微博名人都为她鼓劲加油。
5月22日《鲁中晨报》的一篇报道,却让“鲁若晴”变成了网络争论的主角。记者前往青医附院查询得知,该院从年初至今并未收治一名鲁姓病人,也没有符合这个情况的女孩;报道中还提及,在微博粉丝数猛涨至30多万后,“鲁若晴”悄然删除了此前的所有微博;报道还暗示称,“鲁若晴”最初被网友们知晓就缘于所谓“知名网友”的推荐,而“知名网友”一直被指背后有营销团队。一时间,“鲁若晴背后有网络推手”、“请勿透支我们的同情”之类的声音,在微博中大量出现。
一个原本让人备感温暖的故事,似乎进入了剧情反转的时刻,很多网友都觉得自己好像吞了一只苍蝇。有网友删掉了此前送给她的祝福,有网友对她和“网络推手”愤怒声讨。炒作疑云重重,还让一些人将她和那个用炒作骗取网友同情的“肖艳琴”相提并论———今年年初,杭州女子肖艳琴在微博留下遗书,声称自己被丈夫的情人逼死,引得网友和媒体对她的丈夫和小三口诛笔伐;一周后,肖艳琴“复活”并接受北京某电视台独家专访,还被曝收了电视台所给的20万元酬金。
在什么都能炒作的当下,“鲁若晴”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肖艳琴”?所幸的是,新浪微博官方在昨日下午证实,“鲁若晴”(非真名)的故事并非杜撰和炒作,其白血病病情也属实;一些探访过她本人的网友,也出来澄清了炒作传闻。虽然还没有得到当地媒体的证实,但新浪微博官方的辟谣信息,多少打消了一些网友的疑虑。
然而,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为何一有媒体质疑“鲁若晴”可能涉嫌炒作,就有那么多网友选择相信,甚至有些网友还“聪明”地声称自己早就“预想”到了这种可能?
轻易怀疑某件事背后有炒作,遇事先掂量一下是否是炒作,这是一种很微妙也很可悲的社会心理。它足以说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五花八门且层出不穷的炒作,已经严重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任氛围,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正因为我们见证过一次又一次没有底线的网络炒作,见识过一个又一个靠炒作搏出位的“网络红人”,我们才会变得如此“聪明”,如此多疑,如此杯弓蛇影。
为令人感动的事情落泪,给遭遇困厄的人同情,这些原本都是人之常情,是一种朴素且自然的情绪流露。但在一个炒作横行的时代,在一个底线频频失守的社会,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中,这些正常的情感表达都必须变得小心翼翼,才不至于中了炒作者的圈套。俗话说“久病成医”,被炒作欺骗情感甚至金钱的事太多,我们难免会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变得“聪明”。
这种“聪明”,无助于社会信任度的提升,无助于美德的弘扬,还可能导致那些真正身处困境的人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感到庆幸,庆幸“鲁若晴”与炒作并无关系,庆幸我们之前对她的同情和关注仍是值得的。虽然这一次我们关于炒作质疑的“聪明”判断被推翻了,但一个健康的社会,或许原本就不该让大家变得太“聪明”。(汤嘉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