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女子网络发帖寻亲 终于寻得五十载梦中家乡

53年后大团圆(前排居中为邢运秧)。记者王彬摄
连日来,邯郸涉县邢运秧一直沉浸在与两个亲哥哥相认及团聚的喜悦中。她的故土远在江南水乡,5岁时因与亲人走散,被邯郸涉县的养父收养,从此再也没有家乡亲人的消息。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她通过网上寻亲,终于在江苏扬州找到了自己的家,找到了自己的两位兄长,圆了心中多年的团圆梦。
近千封无法寄出的家书
邢运秧今年58岁,家住涉县固新镇五里十三村。昨天(20日)中午,她和爱人仔细端详着一张张去往江苏扬州探亲时的留影,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不久前,她刚刚找到失散了53年的亲人。
邢运秧回忆说,1959年冬季的一天,奶奶带着她从老家扬州到上海走亲戚。那天,奶奶拉着她的手逛街,两个人不知什么原因走散。当时,5岁的邢运秧只知道自己来自江苏农村,对于父母的姓名和家乡名称一概不知。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被送到当地一家孤儿院。
过完春节不久,邯郸涉县一位退伍老兵因为膝下无子,托人从上海将邢运秧接到了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从此,她在北方又有了一个新家。
谈起已经去世的养父,邢运秧充满感激:“他是一个非常慈祥的老人,终生未娶。我在家里从来没有受过委屈。”虽然在涉县的家无拘无束,但邢运秧无法停止对远方亲人的想念。每当夜晚来临,她的心里总是空落落的,泪水会情不自禁地洒落,睡梦中几乎全是亲人的影子,以及家乡的茅草屋与小桥流水。
为排遣思乡之情,她从上初中开始,晚上经常提笔给梦中的亲人写信,边写边哭。由于不知道应该寄往何处,她把一封封凝聚着深切思亲情感的书信藏在柜子里,只要一有空闲便拿出来默默阅读。数十年来,她写的信件已有近千封。
等了半个多世纪的团圆
1986年,养父因病去世,邢运秧寻根的心更切。她多方寻找亲人,一直没有结果。
2009年10月份,在女儿的帮助下,她将自己的资料连同老照片相继发到了数家寻亲网站:1959年冬季,在上海与奶奶走散;5岁时的照片尚在;家乡在江苏镇江、扬州农村,房子后面有条小河,上面有一木桥,旁边有棵桑树;左脸后侧自幼有块伤疤。资料上传后,多达30余人与其联系认亲,可经过一一辨认、核对,邢运秧没有从中找到梦中的亲人。
去年8月份,就在邢运秧对寻亲感到失望时,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打来的一个电话让她心跳不已。
一位朱姓男子称,他的姑妈于1959年曾在上海走失,并且当时也是和奶奶在一起。经过进一步了解,邢运秧获悉,朱家有80多岁的老父亲,还有两位60岁左右的兄弟。
“难道他们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亲人吗?如果是,他们就应该是我的父亲和哥哥,可我的脑海里,除了有母亲模糊的样子外,对父亲和哥哥几乎没有任何印象。”邢运秧一遍遍梳理着童年的回忆,再次陷入迷茫之中。
然而,随着双方一天天的沟通、交流,彼此的情感也日渐升温。今年五一期间,她决定远赴江苏验明真伪。
就在邢运秧踏入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时,眼前顿时一亮,那里的一草一木竟是如此熟悉,和梦里的情景简直毫无二样。“原先的茅草屋建在坡地上,房子后面有一条小河和大桑树,河上还有一座小木桥……”众乡亲对邢运秧的准确回忆纷纷拍手称奇,同时还对其幼时的照片,以及脸上的伤疤进行了印证。
不过,让邢运秧万分心痛的是,老父亲不久前因病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她在兄长和嫂子的陪同下,来到父母坟前哽咽着说,你们放心吧,女儿回家了!(记者王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