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唐山综合福利院的系列报道之三
织就光明的未来
——来自市综合福利院的系列报道之三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早在2001年,国家还没有出台孤儿家庭寄养文件时,福利院就进行了家庭式寄养尝试。当时在福利院任辅导老师的王怀民和在朝阳化工厂当车间副主任的妻子王建红报了名。当时院厂一家,二人因人品出色,院里知根知底,被确认为寄养家庭父母的合适人选。两个最大的女孩是王怀民辅导的学生,被他带入自己的家庭。稍小的两个女孩是院里指派给寄养家庭的。福利院当时有一个非常羸弱的小男孩,也被送到了王怀民家。
进入家庭后,孩子们受到王怀民夫妇的细心呵护,心灵得到很大慰藉。他们不仅有了爸爸、妈妈,还有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姨、舅。开家长会,孩子们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去;填学籍表,他们可以坦然写上父母的名字;过生日时,有爸爸妈妈送的蛋糕。这些细节都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真正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也有幸福的家庭和疼爱自己的父母。
2002年,福利院的春节联欢会上,王怀民全家上台,爸爸抱老五,妈妈抱老六,一首《让爱住我家》唱得好多人泪流满面,福利院院长当场给孩子们发红包,掏空了钱包里的钱。2005年,这首歌被他们唱到了河北电视台六一特别节目。也就是在那一年,二女儿的先天性心脏病也消失了。
“家庭寄养确实使福利院开支加大不少,保守地说,一个家庭寄养的孩子的开销至少相当于福利院集中抚养四五个孩子的开销。但这种方式是成功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王志君院长说。
如今这些孩子中,老大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医护工作者;老二就读于河北传媒学院葡萄牙语专业,成为福利院第一个本科大学生;老三、老四已成为高中生;老五目前就读初中。
我们坚信,爱的力量能穿透孩子们人生路上缺失父母庇护的阴霾,像阳光一样,炽烈坚强,绽放出美丽。 刘国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