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党报记者走基层]农技送到大棚里

[党报记者走基层]农技送到大棚里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4-16 10:18:16 882阅读

农技送到大棚里
——开平区农技人员基层服务见闻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本报记者 齐福臣)

  4月12日上午,春光明媚,艳阳高照。开平区栗园村农民甘国存正在自家大棚里采摘西红柿,区农业技术站高级农艺师郝海琴、农艺师赵锡会和栗园镇农技站张春霞钻进了大棚: “老甘,你这棚里温度太高,要注意适当通风了。”甘国存回答: “是有点热了,也是今天天气太好,一会我就把棚扒开点缝通通风。”

  甘国存放下手里的西红柿,又挑了一个挂楞的西红柿走向郝海琴: “小郝,你看我手中这西红柿怎回事啊?”郝海琴掰开西红柿看了看说: “老甘,这是有点空果,不严重,适当追点钾肥就行。”

  听说郝海琴她们进了大棚,旁边棚里的农民也追到甘国存的大棚里。

  “西红柿空洞果是一种生理性病害,是指果皮与果肉胶状物之间有空洞的果实。尽管空果对产量影响不是太大,但会影响商品性,降低经济效益。”郝海琴分析起了出现空果的原因, “西红柿空果的原因有这么几项……今年咱们这儿西红柿普遍有空果,主要原因是前一段时间咱们这里连续阴天,棚内气温低造成的。”老甘连连点头:“今年那段时间连阴天,一个礼拜见不着几个钟头太阳。”赵锡会在旁嘱咐,应该多施有机肥、磷钾肥、生物冲施肥。

  看着棚内果菜飘香,村委会主任刘凤桐介绍,栗园村有100个大棚,这些棚是村生态农业产业园的一部分。此外,产业园还有大型沼气池,生态养殖场,我们通过推广畜—沼—菜的生态农业模式,把养殖业产生的动物粪便和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生产沼气,沼渣、沼液作为肥料生产绿色无公害绿色蔬菜,发展生态农业。为让农民掌握生产技术, 区农业技术站的技术人员三天两头往我们村跑。

  从甘国存大棚出来,郝海琴又进了杨建忠的大棚。杨建忠摘了个西红柿让记者品尝: “我这儿种的是以色列迪瑞大红, 口感特好。”听到记者的夸赞,杨建忠又告诉郝海琴: “我这棚里每次浇水都放十斤红糖,山东师傅教我的,所以口感好。”郝海琴提醒杨建忠: “其实西红柿并不能直接吸收红糖。但红糖可以直接给土壤中的微生物提供营养,提高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达到改善产品品质的作用。你这一斤红糖就是四元钱,十斤就是四十元,如果你根据植物的需肥特点,平衡施肥,效果更好!”

  整整一上午,郝海琴三人出这棚,进那棚,仔细观察西红柿、黄瓜等棚菜的长势,耐心解答村民的问题,中午十一点半才在村民们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离去。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刘飞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