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党员李如中的平凡小事

党员李如中的平凡小事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3-06 14:00:59 1349阅读

党员李如中的平凡小事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艾立起、吕云树、刘盼侠、施疑)

  年近六旬,本应乐享天伦,芦台经济开发区武装部干部马俊利的脸上却罕见笑容。近7年来,沉重的家庭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果没有区武装部副部长李如中给予方方面面的帮助,也许他早就被压垮了。

  7年前,马俊利的妻子患了肿瘤,每年治疗费用的自费部分达8万多元。马俊利家是工薪阶层,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债数十万元,昔日的小康之家因病致贫。

  李如中是与马俊利共事多年的同事,得知马俊利的妻子生病,李如中经常和妻子一起到他家探望,送些补品和应急钱。

  3年前,马俊利的爱人病情加重,需要到天津或北京的肿瘤医院复查、开药,每月至少一次。打车到北京的费用需要600元,到天津也要200元,再加上马俊利也有严重的心脏病,带爱人到外地求医,在经济和体力上都是沉重的负担。李如中主动提出开私家车陪同马俊利夫妻俩去看病。

  每次求医,李如中都早早来到马家,扶病人、抬轮椅;一路上过桥过路费、加油费,都是李如中付;到了医院,李如中跑上跑下领病人做检查、取结果;如果时间宽松,李如中还带夫妻俩到饭店吃饭。马俊利感慨地说:“如中小我十几岁,既是我的好同事,更是我的好兄弟,对我家的事他比自家的事还尽心尽力,仅带我们上医院的花费,他就搭了3万多元,我每次感谢他,他都说‘哥们弟兄没说的’。”

  后来,李如中全面主持武装部的工作,每每有扶贫济困资金,他都要为马俊利争取。他还曾发动单位及预备役某师官兵为马俊利捐款。

  再后来,马俊利的妻子病情恶化卧床,马俊利不得不经常请假照顾妻子。虽然武装部人员紧张,李如中总是安慰马俊利:“你现在要多拿出时间照顾嫂子,工作大家多担点就行了。”马俊利备受感动,亲戚们来家里照顾妻子,他就到单位去加班,尽量不耽误工作。

  马俊利的妻子多次对丈夫说:“如中这么多年照顾咱们家,咱们没啥回报的,你得好好工作才对得起人家。以后如中家有啥困难,咱也得全力帮忙。”

  今年1月,马俊利的妻子还是走了。李如中第一个赶到马家,帮马俊利料理后事。马俊利说:“如中给我家帮了大忙,这辈子遇上这样的好兄弟是我的福分。”

  认识李如中的人都知道他是个热心人。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当过6年兵,集农民的朴实善良、军人的勇敢担当于一身,谁有困难都要帮一把。

  李如中家所在的小区没有物业,平时打扫楼道、清除楼前积雪他都是抢在前头;邻居家有“红白事”,他像“大操儿”一样跑前跑后地张罗。李如中在邻居中建立了威信,大家亲切地称他“楼长”。

  党组织开展了党员干部扶贫济困“一助一”活动,每人每年帮助一户贫困户,李如中自发增加两户,一年多次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和救助金登门慰问。几年来他共资助了20多户贫困户。每逢佳节,李如中还和妻子一起带着礼品去老年公寓慰问,让孤寡老人在万家团圆的日子也不感到凄凉。李如中救助过的贫困户、海北镇七里甸村村民李如恒说:“我没有儿女,但有李如中这么多年的关心照顾,我生活挺幸福的。”

  在工作中,李如中也处处争先。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区武装部作风过硬,工作扎实,业绩突出,2010年被唐山军分区评为先进武装部,他本人也曾被预备役某师评为优秀预备役军官。

  李如中很少把“学雷锋”挂在嘴边,总认为自己做的比雷锋还差得很远,他在日记中写到:“学习雷锋不是口号,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他以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兑现着承诺,诠释了当代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高尚情操。

稿源 唐山劳动日报 编辑 刘飞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