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滦矿工李东顺和他的“雷锋小屋”
开滦矿工李东顺和他的“雷锋小屋”
□董泽民 汤玉梅常云亮
开滦马家沟小四所住宅区,有一座低矮的平房,平房里面是两间小屋,加起来只有39平方米,一间住着退休矿工李东顺老两口,另一间摆放着有关雷锋的书籍、影像、照片以及像章等。今年60岁的李东顺说,这是自己给“雷锋”安的家,不为别的,就为了给人们了解雷锋、学习雷锋提供方便。
走进李东顺的小屋,就走进了雷锋的世界:录音机里播放着歌唱雷锋的歌曲,电视里播放着电影《雷锋》,四周的墙壁上挂满了雷锋的照片、宣传画、像章,写字台和橱柜里整整齐齐、满满当当地码放着与雷锋有关的书籍、信件、报纸等资料……每一个走进这间小屋的人都能感受到,小屋的主人李东顺与“雷锋”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我当过兵,对‘雷锋精神’情有独钟,社会上所说的‘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风气令人痛心。雷锋精神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李东顺说,正是基于这种想法,他想通过搞“雷锋”专题收藏活动,不仅自己能和“雷锋”朝夕相伴,还可以宣传雷锋精神,让“雷锋”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搞雷锋专题收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92年,当时的李东顺是一名集邮爱好者,便开始考虑如何利用集邮来宣传雷锋的先进事迹、弘扬雷锋精神,逐渐萌发了收集雷锋纪念品的念头。
说干就干是李东顺的性格,可真正行动起来困难多了,最头疼的是周围有限的空间,素材、题材太少,怎么办?通过什么渠道能得到雷锋各个阶段的先进事迹的印证?寻求与雷锋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联系地址应是最好的方式,怎么联系又成了问题。那时候通讯不发达,李东顺只好到处给人寄信寻求帮助。信寄出去不少,可绝大多数都没有回音,仿佛泥牛入海一般。李东顺意识到,个人的影响力太渺小了,必须借助组织的帮助。为了引起社会的重视,李东顺从单位开来了介绍信,将介绍信和退伍证复印件以及求助信件一起寄出去。
“我是一名开滦矿工,曾经也是一名军人。为介绍雷锋同志的事迹,弘扬雷锋精神,现在向社会各界收集与雷锋同志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签名实寄封,麻烦您在百忙之中给予支持……”1993年春天,李东顺把一封封承载着希望的信件寄往全国各地。很快,来自抚顺市雷锋纪念馆的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寄到了李东顺手上,该馆的工作人员热情支持他的行动,为他提供了雷锋同志家乡、生前所在部队、“雷锋小学”及“雷锋研究会”等地的通讯地址。
就是这封信,为李东顺打开了一条通途。李东顺与当年接雷锋入伍的团军务参谋戴明章取得了联系,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戴明章送给李东顺一本自己编辑整理的书《回忆雷锋》,书中收集了雷锋从小一直到以身殉职各个时期的资料和55位曾与雷锋一起生活、学习的同志写的回忆录,并分别附有每位同志的通讯地址。李东顺如获至宝,“那段时期,我的全部业余时间都是用来写信,或者整理与雷锋有关的资料,脑子里除了雷锋简直容不下别的。”
这一年,李东顺先后给团中央、各省市自治区团委、解放军总政治部、沈阳军区、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雷锋班及抚顺市望城县雷锋纪念馆等单位,发出500多封信件,和近百个单位个人取得联系。很多单位和个人都给李东顺回信,寄来了有关雷锋的事迹材料。尤其令李东顺感动的是,团中央办公厅、共青团浙江、湖南省委提供了很多学雷锋的先进典型,雷锋班、抚顺望城两地雷锋纪念馆相继提供了一些线索材料,社会各界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李东顺办好雷锋小屋的信心。顺着这些线索材料,李东顺扩大联系范围,再寻找新的线索,面向全国辐射。
李东顺把自己收到的120封信精心地装订起来,并编上目录便于索引。“每一封信的主人都回忆了当年与雷锋生活、学习或战斗过的故事,他们还分别留下了签名和对雷锋精神的题词。回信者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雷锋生前的战友乔安山、生前好友王佩玲、小学校长张仲明、班主任谭礼、排长薛三元、数届雷锋班的班长、当年给雷锋献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邹益群、给雷锋拍过200多张照片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干事张峻、电影《雷锋》中雷锋的扮演者李世玺、话剧《雷锋》中雷锋的扮演者曹灿……雷锋小屋的墙上有一幅字,是原望城县县委书记张兴玉赠送给李东顺的。李东顺说:“螺丝钉精神的由来与他密切相关。”
女儿出嫁以后,李东顺老夫妻俩一直居住在震后的一所39平方米的平房内,原本不大的空间被藏品占据了一大半。在这个单间里,李东顺收藏了与雷锋有关的瓷像、像章、照片、书籍、火花、题字、光盘、邮品等多个品种,7000余件。“19年来,我几乎每周都要转一圈市内的古玩市场,加上从外地买来的各种藏品,我已经投入了3万多元。”李东顺每月仅1500多元的收入,但是为了收藏,从不吝惜花钱。贤惠的老伴说:“老李这个爱好,这是做好事,我支持。”每当有人来参观,李东顺便如数家珍般地介绍这些藏品的来历。
收藏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有关雷锋的藏品走进了李东顺的家中,雷锋的精神也融入了李东顺的生命。认真、细致、整洁、一丝不苟贯穿了李东顺的生活和工作,螺丝钉精神使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获得先进标兵称号。李东顺默默无闻、踏实的工作作风影响带动了身边其他同志,他所在岗位也曾被上级单位评为文明部位。“我身边的朋友们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其实,他们帮助我的过程,也是学习雷锋精神的过程,对我提供帮助的人越多,这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就越深远。同时,我也欢迎各学校的中小学生们在周未时来这儿参观学习,我希望大家都能与‘雷锋’朝夕相伴,都能记住在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时代,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李东顺的“百度主页”里有这样一段话,表明了他的心迹: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确,我们的新闻报道,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三月,这就难怪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言。正是我们宣传雷锋的事迹太少,所以现在有些年轻人和少年儿童竟不知道雷锋是谁,有些人甚至认为雷锋的事迹是杜撰出来的。如果说让雷锋的精神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终结,这是我们的悲哀,也是我们的耻辱。学习宣传雷锋事迹,弘扬雷锋精神,不应有局限性,不能固定时间地点。雷锋做的事情,我们只要想学,人人都可以做到。让我们人人都学一点雷锋精神,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人人宣传雷锋。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咱给雷锋落户口,定居神州永不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