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传统文化:迁安市建昌营花会放异彩

传统文化:迁安市建昌营花会放异彩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3-03 08:57:50 1946阅读

<strong>    迁安信息港消息 </strong>迁安市建昌营花会,历来以形式多样、服装华丽、规模较大而被人称颂。据记载,建昌营花会有地秧歌、小车会、花灯舞、高跷、少林、大头舞、龙灯、狮子舞、旱船等十几种。全镇23个行政村,过去几乎村村有花会。逢年过节,各路花会一起出动,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尤其是在每年正月十五,主要街道用青松枝搭起一座座高大雄伟的彩楼和牌坊,上面挂满各式宫灯和花灯,真是五彩缤纷,琳琅满目,更是给节日增加一层欢乐喜庆的气氛。<br />     在花会中,建昌营高跷秧歌,在唐山一带是有口皆碑的,它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高跷在踩板以下高三尺左右,每拨会有30左右个角色组成,并有锣、鼓、唢呐等伴奏。在每拨会表演的节目中必有渔、樵、耕、读四大名出,还配有不同扮象的旦角和公子等。领头的会首一般是舵头和货郎。会内不管男女,都要根据舵头和货郎的不同表演而变化,或扭、或逗、或走图案花形。每拨会大约有20几出可以单独表演的节目,如摸鱼、捕蝶、刘二姐上庙、西厢记、王少安赶船、铁弓缘、拾玉镯、抓蛤蟆、穆桂英招亲、白蛇传、小放牛等。在每出秧歌表演时,由不同曲牌唢呐伴奏,有的还边扭边唱,故此有的老年人仍沿袭民间说法,叫高跷秧歌为“唱秧歌”、“唱花儿”。在表演的节目中,主要表演扇子花功,根据节目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表演铁板桥、苏秦背剑、怀中抱月、落叉、寒鸭凫水、窜高桌等高跷腿子上的硬功夫。<br />     建昌营花会源远流长,老人们说在明末秧歌就已传入建昌营,当时行头服装极为简陋,只有腰鼓、镗锣等几种简单乐器伴奏,表演单独节目,也是以唱为主,有齐唱、合唱、独唱、对唱等,由于各地各式花会不断传入,使建昌营花会越办越好,越来越完善,衣服头饰等越来越华丽,加上了唢呐伴奏,才发展到现在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形式。<br />     对建昌营花会的传入和发展,在民间有三种说法。<br />     一是建昌营镇位于燕山南麓的长城脚下,著名的冷口关就在镇北,冷口关是内地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自长城建筑以来,封建统治者都把建昌营视为边防重镇,派重兵防守。随部队的不断换防,来自不同地方的兵士,源源不断地把各地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带入建昌营。因此建昌营花会中既有东北的大秧歌,也有西北的高跷、旱船、小车会,还有江南的狮子舞、龙灯等。据历史记载,1568年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就曾带领江浙籍士兵和京营兵士镇守在建昌营、三屯营一带。<br />     再一种说法是,迁安县在明朝分属于永平府(今卢龙),永平府又隶属于北京布政使司。据明史记载,北京以东地区,经过元末明初长期战乱,大片土地荒芜,人丁减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为了恢复经济巩固边防,曾大力推行移民垦田政策,永平府移民大部分来自山西,也有一部分来自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地移民。大量移民的到来,把各地习俗、文化也慢慢带过来了。因此,逐步使各种花会都办起来了。<br />     另一种说法是,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战胜了所有敌手,一统天下,在南京称帝,正值正月新春,朱皇帝为了显示他江山一统的繁华景象,为取开元大吉,一道圣旨,命江南梨园弟子,正月新春时在午门外串演百戏。在演戏中有一个杂戏班子中的一个节目,触怒了皇后,皇帝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企图造反,一道圣旨,把那帮梨园弟子统统抓起来,株连二千多人,均被判以流刑,充军发配大西北。在发配人员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在漫长的押送途中,这些梨园弟子用唱歌的方法来消除寂寞,互相安慰,询问联络。途远路长,渐渐地形成了不同形式流派的“花儿”与“少年”。到达大西北后,垦荒种地,又安新居,故此,每年正月新春用“唱花儿”来欢度佳节。这种“唱花儿”随李闯王进京,扩展到华北一带。至今,在建昌营有的老年人仍然把高跷秧歌叫“唱秧歌”、“唱花儿”。解放初期,一些老秧歌手确实是边扭边唱,一唱一答,或领唱,或齐唱、合唱。<br />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