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迁安老翁痴情研究范仲淹18载

迁安老翁痴情研究范仲淹18载

编辑:迁安信息港   2012-01-10 14:00:59 1226阅读

迁安信息港消息 范仲淹和他两个儿子的画像、宋朝和清朝给范氏后人的圣旨、宋朝皇帝赐给范家手书的诗、范氏世系宗图……这是日前正式出版的《范仲淹文物在迁安》里的内容,一批珍贵的文物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大开眼界。这本书的编著者,今年79岁的宋奎老人兴奋地说:“我把范仲淹及其后代的珍贵文物整理好,展示出来,目的是方便大家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 <p>  <strong>18年前,<br /> </strong><strong>  发现珍贵文物,撰文引关注</strong></p> <p>  1994年,宋奎和几个搞文史研究的老朋友听说迁安市西马兰庄村范传绪老人是范仲淹的第29代孙,还保存有范仲淹及其后代的文物。经过多方工作和走访,范传绪老人同意将800多年以来的文物全部公开。这些文物密封在瓮中,深埋地下,采取了防盗、防潮、防腐、防蛀等措施,开封时基本完好无损。其中包括宋朝皇家赞颂范仲淹及其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的三篇“敕赞”、北宋哲宗写给右丞相范纯仁五律诗一首、清朝康熙皇帝圣旨等11种文物,当时引起轰动。从那时起,宋奎老人就开始了对文物的研究整理工作,4年后,《燕山脚下西马兰庄村发现珍藏的有关范仲淹文物》在《人民政协报》刊登,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范仲淹研究会成员到迁安调研,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仲淹后代范静宜当年特意嘱咐“这些文物很珍贵,要多复制几份,分别保存,以防失传。”</p> <p>  <strong>18年来,<br /> </strong><strong>  探究文物来龙去脉,揭开历史谜团</strong></p> <p>  范仲淹祖籍苏州,其有关文物何以流传到燕山脚下迁安市的小山村?在迁安的范仲淹后裔中,没人能说出家族变迁及其沿革情况,为揭开谜团,宋奎等人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求证。</p> <p>  宋奎查阅《宋史》《明史》《清史稿》以及相关资料,逐渐理出头绪。明代范仲淹第12代孙范岳在湖南任县令,因受刑事案件牵连被贬到辽东卫,定居抚顺。其后代范文程成为清朝的开国元勋,辅佐清四代皇帝,位高权重,屡受皇封。范文程的重孙范弘俶于康熙42年到迁安西马兰庄定居。据宋奎推测,范仲淹珍贵文物可能由范文程搜集到后,传承给他的直系后代,带到马兰庄的。</p> <p>  为了彻底弄清这些文物的来龙去脉,2010年9月,宋奎还专门对90岁的范传绪老人做了一个专访,老人年事已高,耳朵听不清,视力不好,宋奎请人把采访问题,打成大字,再让老人用放大镜看,然后作答。“这真是一次艰难的沟通。”宋奎说。</p> <p>  <strong>诠释珍贵文物内涵,传承历史文化</strong></p> <p>  作为这些珍贵文物的最早发现者,宋奎和他的朋友们意识到,把这些文物整理好,传承好,责任重大。于是他们开始了漫长的研究、整理、注释这些文物的工作。</p> <p>  一开始,宋奎请人用照相机给这些文物拍照,由于当时技术和条件所限,拍摄的8寸小片,很多文字无法辨认。当年在辨认清朝的圣旨最后一个字“毖”字怎么也认不出来。2000年,听说有一位摄影爱好者为文物拍了大片,宋奎自费买了一套,用于研究。为了更好地辨认文字内容,2010年宋奎征得家人同意,远赴外地,请人用录像机把文物录下来,刻成DVD光盘,一个字一个字辨认。在整理好文字后,宋奎开始给这些文字做注解,这项工作更是艰难,涉及到历史、文化,甚至是书法艺术,都要仔细探索。“在辨认《范氏三贤祠碑记》时,最后的‘顿首’两字,我们好几个人一块研究探讨几次才确定下来。”为了全面反映范仲淹的书法成就,宋奎专门买了一套《三希堂法帖》,从中找到范仲淹的书法名篇《道服赞》和《夷齐赋》。</p> <p>  人老怀壮志,笔健写春秋。宋奎老人用18年时间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也完成了做好范仲淹文化传承的承诺。一本全面介绍、注解范仲淹及其后人文物的书籍正式出版了,让范仲淹及其后人的文物完整地展现了在世人面前。不仅如此,宋奎老人还向有关部门建议复建迁安原有的“范公祠”,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发扬光大。</p>
广告

相关推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