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市“借智”助推农业发展 320项农业科技成果落户该市
迁安信息港消息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领衔支撑,投资1.28亿元的市瑞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式开园。这标志着迁安市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开展的市院合作项目已结出丰硕果实。迁安市的农业正在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华丽的嬗变,向着现代农业阔步迈进。
迁安市属于半山区,农业生产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传统的农业效益越来越低,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转型提升、发展现代农业,迁安市提出:“科技支撑、借智提升”的发展理念。2002年以来,先后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省农科院、北京农科院、天津农科院、山西省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借助这些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发展迁安市现代农业。
为及时将国内最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到现实农业生产中,确保市院合作取得实效,迁安市投资了260万元建起了一座总规模1000平方米的院士工作站办公楼,为院士们开展研究、推广科技、引进项目提供方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刘旭,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尹伟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方智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郭予元四位院士先后来迁驻站开展工作,重点对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优质果品生产和休闲农业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和都市农业模式研究、农作物病虫生物防控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开发等五大领域进行科研推广,同时吸引国内20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进行合作,引进100多项科研成果,目前项目已全部确定并开工建设。
为实现高端农业科技成果与现实应用的零距离对接,迁安市还建立健全了市、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在靠近镇乡政府、集贸市场、交通方便、利于农民学习的地方,投资2300多万元,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设施、统一施工,总占地43.9亩、建筑面积11081.2平方米的8个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区域技术推广综合站,并全部配备了实时咨询服务、视频培训系统、触摸式技术查询、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作物病虫害检测预报防治、水质检测等先进设施。同时,设置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农机技术推广站、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农业信息传播与声像中心、农业科技示范场等,指导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在此基础上,该市还建立了291个村级科技服务站,每个村级科技服务站都实现了“一间房、一名技术员、一部电脑、一部电话、一套放像机”的“ 五个一”标准。2007年以来,该市公开招聘了102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改善农技推广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486名,负责本村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等项工作,实现了以市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龙头,区域农业技术推广站为桥梁,科技示范场(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村级科技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几年来,市院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进迁安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也为迁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积累了经验。2002-2006年,迁安市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签订了为期五年的科技合作协议,立足迁安资源和产业优势,发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的科技、人才、项目优势,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开展科技交流,提高农民素质,推进迁安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迁安市农村、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五年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先后在迁安市转化农业科技成果247项,开发了7大类37个农产品,应用规模达到97万亩,扶持建立龙头企业13个,服务组织5个,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416个村10.5万户农民,支撑了迁安市甘薯、杂粮、蔬菜、果品、饲用作物、苗木六大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种植结构调优、农业科技进步、粮食产量增加、农业产业化格局形成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使迁安市的农业经济和农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农民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民收入逐步增加。
2007年开始,迁安市又与华北五省市区(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农科院开展了为期五年的科技合作,合作层次更高、范围更宽更深、规模更广更细,当年共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127个,新技术、新成果14项,涉及范围包括种植、养殖、旅游观光农业等多个领域,规划并实施了甘薯、杂粮、果品、蔬菜等六大产业24个项目,项目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总规模达到45万亩。
开展市院合作以来,科研院所共有320项科技成果落户迁安市,培训农民11.5万人次,成果覆盖迁安市19个镇乡486个村10.5万户,镇乡覆盖率达100%,村覆盖率达90%以上。迁安市主要农作物调优率达90%以上,累计推广面积311.26万亩,农民人均增收810.75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