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援藏强基固本———记跨越式发展的西藏农牧业
2001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决定,将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将西藏73个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
正是这次会议,拉开了10年来举国上下倾力援藏的序幕。10年间,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各部委到各省(市)及中直企业,方方面面的力量对西藏的发展尤其是农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援,加上西藏自身的不懈努力,造就了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10年前,这里的农牧民们逐水草放牧,居无定所,人均收入不过千元;而如今,全区已有120万农牧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电视机、摩托车等现代家用电器逐渐普及,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近三倍。
10年前,这里空有一方净土,却长不出丰富的农产品,多少年来当地人吃菜一直是老三样,土豆、萝卜、白菜,从外地带箱蔬菜进藏就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而如今,连方成片的蔬菜温室大棚在这里已随处可见,旺季蔬菜自给率超过80%,肉、蛋、奶等产品的自给率也有了明显提高。
10年前,西藏广袤的草场正因为过度放牧而日益沙化,畜牧业发展前景堪忧,牧区生态安全也受到威胁;而如今的藏北高原,山脚下,河流边,片片草场又已郁郁葱葱,为成群的牛羊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也让这片土地显得越发美丽动人……
项目支援,真金白银投入西藏农牧业
初夏时节,车行在西藏的山岭间,窗外或是牛羊遍野,远望雪山连绵,或是林木葱茏,路边碧水潺盢,处处展现着雪域高原的美丽神秘。而不时可见的大片绿油油的青稞,和点缀其间的金黄油菜花,又让西藏多了几分朴素亲切的乡土气息。
“西藏青稞现在的年产量达到了59.5万吨,粮食总产量今年达到90万吨,确保了全区的粮食安全。”陪同我们采访的自治区农牧厅人员有感而发。
在西藏这一高原地区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当地多年的努力,同时,这也与中央对西藏种植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密不可分。据介绍,目前中央财政已将西藏粮食主产县全部纳入到粮食直补项目。“青稞补贴项目写进了2010年中央1号文件。这是中央给予西藏的又一重大强农惠农政策。”西藏农牧厅厅长坚参说。
2001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援藏项目,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而这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投给了农牧业。农业部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援藏项目应突出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牧民生活”重要指示要求,坚持重点倾斜、适当照顾的原则,凡符合国家投资方向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在建设内容上视西藏的需要适当放宽,使得投入总量、项目规模等均得到大幅增加。
除种植业项目外,为了加快西藏牧区草原的建设与保护,国家将西藏天然草原退牧还草项目的实施区域从最初的3个县扩大到每年12个县,年资金规模从1820万元增加到2亿多元;为保护高原牧区的生态环境,中央率先在西藏投资2亿多元,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为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国家累计投入5亿多元,现已在53个县实施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
在中央政策的引领下,对口支援省(市)也纷纷加大了对西藏农牧业的投入力度。据初步统计,仅“十一五”以来,承担对口援藏任务的17个省(市)农口部门和有关中直企业,支援西藏农牧业的资金总额达11.6亿元。这其中,福建省农业厅先后投入660多万元实施了林芝地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林芝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大楼等10个项目;江苏、北京两省(市)投资2000多万元,支持拉萨市沼气建设;黑龙江省投资900多万元,帮助日喀则地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投资200万元,建设日喀则地区抗灾保畜饲草料储备基地;河北、陕西两省及国家电网、移动、联通三大公司共投资7500多万元,在阿里安排了农牧业特色项目、农牧民安居工程、农畜产品加工等31个项目;湖北省援助曲松县建设藏鸡养殖项目,年纯利润达130万元;湖南省援助贡嘎县建设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帮菜农人均增收300多元;安徽省援建措美县沼气项目,使每户农牧民每年可节约费用1000多元……
智力支援,让先进技术在西藏扎根开花
马铃薯是山南地区重要的粮菜兼用型作物,但当地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单产较低,品质较差。2009年,在湖南省援藏项目的支持下,山南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开始了2000多亩的脱毒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据介绍,目前基地引进原种15万粒,技术培训600人次,探索出了简单、方便的技术流程,易于百姓接受,为下一步迅速大面积推广做好了准备。如果推广成功,形成产业化、商品化,山南百姓的收入将大幅增加。
“一项实用技术对西藏农牧业尤显珍贵。”北京市技术援藏干部路永强说。他现在在拉萨种鸡场负责相关技术工作,他介绍说,目前拉萨白鸡出现生产性能退化趋势,通过北京市对口援藏干部积极努力,鸡场引进了国内优良蛋鸡品种“京红一号”和“京白一号”,用于实施拉萨白鸡的改良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年来,特别是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农业部和对口援藏省(市)农口部门日益重视农业援藏工作中的科技作用。针对西藏测土配方施肥力量技术不足的问题,农业部组织四川、湖南、湖北、江苏、山东、重庆、广东7省市农业部门与西藏有关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在18个项目县实地开展技术指导,2010年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20万亩,亩均增产幅度达到15%以上;山东省支持日喀则地区白朗县蔬菜产业建设,将大棚技术在当地推广开来,使该县成了西藏的重要蔬菜基地;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在林芝开展了尼洋河渔业资源调查与合理利用对策研究,并建设了集试验、生产、科普为一体的多功能水产良种繁育场……
好的科技引进来了,但在推广过程中,西藏又面临着科技服务人才短缺、劳动者素质整体偏低的难题。为了让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在西藏扎根开花,“十一五”期间,中央投资1亿多元,先后完成了29个县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而十年来,农业部和对口支援省(市)农口部门,先后选派了多名援藏干部,长期支援西藏农牧业建设,并根据西藏的实际需要,选派了约240人次的专家,帮助西藏指导技术、示范生产。同时,各级农口部门加大了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从2004年开始,农业部安排专项资金每年为西藏举办农牧业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农牧业管理干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等达1600多人……
“西藏作为欠发达地区,农牧业比较落后,我们科技人员在这里有较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中组部、团中央选派的博士服务团成员,挂任西藏农牧厅副厅长的辛盛鹏说,“在把人才和技术‘请进来’的同时,我们也注意‘走出去’,把当地的人员派出去,让他们到内地去学习,提升整体素质,并与内地开展一些技术合作。预计“十二五”期间,西藏农牧业的科技含量会有较大提高。”
乘势而起,雪域高原寻求新突破
“我养了5头改良奶牛,产奶比以前多多了,政府每头补贴3000元,牛奶制成酥油茶和奶渣,一半自己吃,一半卖掉,一年也能收入一两万元。”曲水县才纳乡农民仁旦格桑对记者说。
养奶牛一直是藏民的习惯。因为从牛奶中分离出酥油制成的酥油茶是藏族百姓不可或缺的饮品,也适合高原上干燥等气候特点。但当地传统奶牛产奶量很低,更谈不上规模化、产业化了。而随着中央对西藏农牧业各项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西藏也因势利导,采取了有效措施,引导农牧民扩大养殖奶牛的规模。
据了解,多年来,中央及自治区政府每年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动物疫病防治补贴,且不断提高补贴标准。自治区政府每年更是设立1000万元,专用于牲畜良种补贴。在中央和自治区政策的引领下,曲水县的奶牛产业如今已蓬勃发展起来。“奶牛产业要发展,政府必须有作为,农牧民没有积累。补贴到位,百姓才能积极参与,养殖规模才会扩大。”曲水县副县长洛桑索朗说。
曲水县的奶牛产业只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西藏抓住中央关心,国家有关部委重视,全国支援的机遇,乘势而起,奋发努力,力求农牧业经济能够实现新突破。
这种努力首先体现在各项补贴上,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化肥农药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草原生态保护奖励、农牧民培训专项资金、安居工程补贴、沼气建设补助……各种各样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几乎覆盖了农牧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这其中有中央财政的支持,但也离不开自治区财政的持续投入。仅就农机购置补贴一项而言,2005年以来区财政已累计投入4750万元。
在发展思路上,自治区也一直在结合中央优惠政策和各地支援,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早在2001年,西藏就邀请农业部帮助编制《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随后自治区又提出了“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先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区域集中、规模做大、质量提升、效益提高”的总体目标。从2004年起,西藏又集中各涉农部门资金先后投入25.57亿元,其中国家投入13.5亿元,在全区7地市74个县(市、区)安排实施了无公害蔬菜、优质青稞、白绒山羊等12个产业项目,经过六年多的投资开发,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十年跨越,西藏农牧业迈上新台阶
在中央及全国的支援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积累,西藏农牧业也终于实现了新的跨越。
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90.53万吨,确保了全区的粮食安全;蔬菜总产量达到55.11万吨,比2000年增长2.2倍;肉类产量达到25.52万吨,比2000年增长70.9%;奶类产量达到29.43万吨,比2000年增长44.3%。奶牛、禽类养殖发展步伐加快,全区优质奶牛饲养量达15万头,比2000年增长20%;出栏家禽260万只,禽肉和蛋产品自给率明显提高……
产量的提升,彰显着全区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西藏农牧业正在告别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模式,大步迈向现代农牧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纷纷崛起,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开始起步,藏东北牦牛、藏西北绒山羊、藏中奶牛、藏中北绵羊、藏中优质粮油、城郊无公害蔬菜、藏猪藏鸡7个特色产业带初步形成,特色农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开发、规模化经营的态势正在呈现。
农牧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反映在农牧民的收入上。到2009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达到了3532元。中央已提出,到201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到2020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曲水县才纳乡藏族农民平措的家是一座40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楼顶挂满“经幡”。房间内和楼的外表都画满了壁画,院中还有个小花园,种满了花花草草。
据平措介绍,政府的安居工程为他盖新房补贴了2.5万元。他家兄弟两人,一家三代住在一起。大哥在拉萨开餐馆,搞运输,弟弟在家里养牛、种地,一年收入十几万元,这在当地并不新鲜。
随着经济收入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农牧民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索朗白玛,一名四年级的藏族小学生,在采访中可以用很标准的汉语与记者交流。她告诉记者,长大想考清华、北大。
在西藏,高山间,桥梁上,公路口,民居屋顶,常有藏族特有的五彩“经幡”随风飞舞。“经幡”是和谐、吉祥的象征,也是传达藏族百姓向往美满富裕生活的心愿。而如今,广大农牧民的这一愿望正在实现。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也越发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评论